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广告

(2013-02-08 08:41:33)
标签:

杂谈

可爱的文化人——广告

    前些天去上海,一出虹桥机场,就见到高高的建筑上竖着一幅巨大的黄色灯箱广告,其中有一本绿色封面的大书,书旁写着:“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震撼上市!”

    为图书做广告,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书的利润很薄,一般的书商,只能在自己出版的书上做一些宣传。真正做商业广告,大多是为了出版社整体的品牌效应,而不仅在产品本身。

    在我的印象中,近百年来,图书广告做得最好的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轰炸上海,将商务印书馆炸毁。当时的总经理王云五先生不肯低头,很快恢复了商务的图书生产,并且打出“商务印书馆:日出一书”的广告语。实在让人难忘。后来的商务人将这样的传统继承下来,很长时间在光明日报上做“日出一书”的系列广告,成为爱书人必读的版面。

    近三十年,我见过的最好的图书广告,也出自商务印书馆。那是在2006年11月14日,《中国图书商报》刊载一幅商务印书馆的整版广告。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我们的作者”,列出十六位作家的照片,有严复、胡适等;第二是“我们的员工”,列出十六位出版家的照片,有张元济、陈云等;第三是“我们的图书”,列出《法意》、《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小逻辑》等刊物与著作的书影。三个部分的“隔断”上写着:“创于一八九七”。

    做图书广告,需要企业有理念,有传统,还要有经济实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主持工作。我们在《光明日报》上做过一个整版广告,广告词由我起草。我写道:“辽宁教育出版社敬告旧雨新知,我们的理念:为建立一个书香门第的社会而奠基!”后来有学者提意见说,应该将“门第的”去掉,从此“书香社会”的口号不胫而走。

    上世纪九十年代,《读书》杂志名气很大,但三联书店很傲气,只在封底上做三联的图书介绍,不接受别人的收费广告。他们认为哪本书好,就在杂志中免费介绍。后来他们有所松动,接受的第一个收费广告,就是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图书广告。广告合同还是当时在《读书》做编辑的扬之水签订。

    回忆起来,我经手做的最大的图书广告,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它出版时,我们要在中央电视台做电视广告。当时中央一台的费用太高,只好选中央二台,时段选在晚上八点“经济半小时”结束之后。一次十五秒钟,连续播放一个月,收费五十万元。遇到重大活动挤占时段,广告自动取消,不再补播。当时有“世乒赛”几场球没打完,占掉几期广告,把我气得够呛!

    编排广告片时,最初导演的创意是一个年轻人虚弱地坐在轮椅上,当拿到“新世纪万有文库”后,他的眼中放出光彩,站了起来,向前方坚定地走去。我们不喜欢这个设计,吵来吵去,播出时变成了大风吹动着遍野黄沙,一块黄金从沙中显露出来。接着一位文质彬彬的前辈,向一男一女两位年轻人送书,画外音:吹沙存金,价值恒久:“新世纪万有文库。”转眼之间,“五十万”就没了!(深圳商报2013年2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