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精装书

(2012-08-31 09:10:28)
标签:

文化

可爱的文化人——精装书
    一百年前,现代出版进入中国,书籍装帧的变化,以精平装书替代线装书为重要标志。作为出版者,面对一部作品,你为它选择平装、精装还是两种装帧并用,需要有一些依据。

在西方,一些人物传记、名家作品等初版上市,一般会先推出精装书;销售一段时间后,再推出平装书。在某种意义上,先出版精装本,表示出版者对于作者更高的敬意。对读者而言,精装书的先行上市,也可以为不同消费层面的人,不同爱好的人,提供不同的价位选择,以及不同的版本选择。

另外,西方作家也很重视精装书的出版。许多作家签订出版合同时,都会要求出版社为他订制一些精装本,即使自费、不销售也可以。有身份的作家在赠书时,一定要送精装本。送平装本时,还会解释:“对不起,精装本已经送光了。”

前些天听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道群先生说,他为董桥先生出书,总会为他订制一些精装本,加上毛边等工艺,用来送人。向董先生求书的人多,很快送光了。再有人求书时,他只好送一般的版本。我想,此时董先生大概也会说:“对不起,特装本已经送光了。”

类似的事情国内也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为孙机先生出版《中国圣火》,他就自费订制了几十本真皮本,用蓝色,区别普通本绛紫色,还在上切口处烫金。此书很珍贵,他只送我一本。

许多读者喜欢平装本。除了经济因素,还因为精装书比较重,翻看时,往往需要用手压着,不然书会自动合上。其实平装书也会发生“自动合上”的问题,所以读书人一定要在案头备上“镇纸”。当年我父亲的书桌上,就放着两方镇纸,一方是玉根所制。所谓“玉根”,取自玉与岩交接处的石头,玉是青色,岩是红色,两相交错,岩中有玉,玉中有岩。切磨成长方体,煞是好看。另一方是一块大大方方的水晶玻璃。我小时候,经常伏在父亲的桌边把玩,后来竟养成收藏镇纸的癖好。见到玩石的摊床就问:“有玉根做的镇纸么?”心里会感伤地想:除了父亲,哪里还会有呢!

二零一一年钟叔河先生八十寿辰,我为他出版一部小开本精装书《记得青山那一边》,以示敬意。钟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现在还关心的是,自己的文章若能印成小本子,一只手可以久拿,卧读就比较方便了。当然装订还得讲究,无论翻开哪一页,都要能服服帖帖,不要一松手就合拢来。如果得一直使劲摁住书页,指头儿告了消乏,读书之乐便真的只能‘何处寻’,寻也寻不到了。”

为了钟先生这段话,我告诉印刷厂,必须以“无论翻开哪一页,都要能服服帖帖”为交货的标准。据说钟先生拿到样书后,第一件事检验“翻开后”的效果,还算基本满意。

精装书制作,还有许多说道。比如读者翻看时,不能出现吱吱嘎嘎的响声,工人师傅称之为“说话”,那是由于胶水质量差,或胶水使用不当等因素造成的。

还有用纸。今年以来,海豚出版社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董桥先生的书,均由林道群先生策划。牛津用纸厚且轻,辅以精装封面的粗纹材料,显得大气大方。海豚用书画纸,细腻而轻薄,触手如抚孩儿的肌肤,封面用材以细密的布质,嵌上一方精美的藏书票,相得益彰。

由此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三联生活周刊》复刊。董秀玉先生对我说,他们的用纸很特殊,纸浆中加入了米汤。读者翻看时,纸张的声音会很小,即使卧读,也不会影响身边人休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