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杨 青
如果要形容海豚出版社今年的出书速度,可以改用一个词牌名,叫:声声快。今年1月刚推出的10本一套的《幼童文库》第二集,第三集在3月份也要面世,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日前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上半年内,已经搜集到的184本《幼童文库》将会全部出齐。”
俞晓群说:“马上推出的还有一套《百年钩沉》第一集10本,内容是民国幼稚园的老课本,现在正在印刷,2月底将会上市,预计到3月底一季度结束,这套《百年钩沉》要出到100本。除此以外,当年老出版家王云五推出的《小学生文库》也列入了今年的出版计划。这套当年出了400多本的《小学生文库》他们从私人手里买了300多本,现在正在一点一点搜集整理中。”
这三套丛书,都有一个主题就是民国童书,海豚出版社在出版民国老课本时晚了一步,但他们并没有轻易放过民国这个热门题材,而是上下求索,试图把早已湮没和断裂的民国优秀童书一网打尽。
没想到《幼童文库》这么好卖
记者采访俞晓群时,他感叹,“自己也没想到市场会这么好。”去年9月《幼童文库》第一集出版时,由商城全部包销,起初只印了一万册,但一周之内销空,再加印了一万册。第二集今年1月出版,直接印刷了两万册。
俞晓群说,想出版《幼童文库》的想法好多年了。因为他研究王云五,而王云五曾提到一生最得意的三套丛书,《幼童文库》就是其中的一种。2009年俞晓群到了海豚出版社后,一开始想做老课本,结果被上海出版社抢先一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旧书网上发现有人贴了《幼童文库》的几张图片,特别美。旧梦重发,俞晓群萌生了出版这套丛书的想法,结果和同仁一探讨,很多人怀疑:将近一百年前的旧书,现在还有人看吗?尤其是在国外绘本满天飞的情况下,中国老绘本有什么竞争力呢?
2010年,俞晓群再次动员出版社的编辑,结果还是疑虑大过肯定。动议再次被搁置。2011年,实在不甘心,俞晓群在微博上贴图流露想出版这套丛书的意愿。结果跟帖的特别多,甚至还惊动了这套书的老东家商务印书馆的一些老编辑留言。读者的热烈回馈和接踵而至的赞成票,让他大受鼓舞,终于下了决心。
傅斯年曾说搞研究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没想到搞出版也得走同样的路径。《幼童文库》是一套1977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的图书,出书的难题是先找书,想完整找到这套200本的丛书特别费劲。俞晓群甚至专门派人去台湾找,结果只找到台湾上世纪60年代再版的《幼童文库》,但是印刷的质量极差,开本也很小,有的把彩色图都印成了黑白图,这个版本跟老的《幼童文库》根本没法比。接下来他们从私人手里买,从图书馆里找,一边找一边再加工整理。本着要恢复原版的效果,精雕细刻,结果《幼童文库》出版后,台湾同行见了也惊呼没想到,一方面是修旧如旧,一方面又符合现代出版的特点。
从民国幼稚园课本开始
俞晓群认为,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的幼儿教育相对空白,辛亥革命以后,以宋庆龄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的儿童教育提倡推行幼稚园教育,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此起步。
这次推出的民国幼稚园课本第一辑十本。有生活课本,包括幼稚算术,看图识字,分类画。特别好看,当时的插图就是彩色的,非常漂亮。
其中有一本《我的工作簿》,是有中国“幼教之父”之称的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陈鹤琴的作品,他创办了第一家幼儿园,出版编写了很多幼儿教程和图书。他提倡“活教育”,而活教育的目的是教做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这种教育理念至今都未过时。
有考据癖的俞晓群看到这次出版名单中有一套商务1932年出版的《看图识字》时,突然想起杨绛先生《我们仨》中的有关纪录:“表姐的女儿每天上四楼读书。她比圆圆大两岁,读上下两册《看图识字》。——我看圆圆这么羡慕《看图识字》,就也为她买了两册。”在微博上俞晓群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我们收的《看图识字》,是否就是钱媛读的那套呢?”答案尚在征集中,却勾起了许多读者对这套识字书的兴趣,很多人问这套书何时露面。
把断裂的文化接续起来
俞晓群感叹,其实辛亥革命后很多人误以为一些学人对传统文化开始抛弃,事实上,当时的文化界对西方文化挺好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样很有自信。但后来传统文化的根断掉了,现在提回归传统,总得先找条路吧!
作为出版人,俞晓群有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正在重修一条条回归传统的路径,重新出版民国的儿童读物,再现民国的幼儿研究成果,把断裂的文化接续起来。俞晓群说,出版这些童书,除了找书的困难外,更多的是发现的快乐。“比如,那个时候就有了儿童分级阅读,提倡儿童本体论,尊重儿童。这个理念跟现代的儿童教育也是一致的。这些发现让现在研究幼教的专家既惊喜又激动。”
中国第一套童话有70多本,孙毓修是商务印书馆早年的一位高级编辑,茅盾赞他是“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他编辑的《童话》丛书就分七八岁和十一二岁两个年龄段,深受当时小朋友的欢迎,影响非常深远。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就是这套童书的受惠者。俞晓群透露,现在这套书也在海豚的出版计划中。另外,民国时候刚刚起步的儿童教育理论书也做了一套,共八本。俞晓群说,他们还淘到了中华书局一套小朋友文库,叶圣陶编的,“《叶圣陶全集》也没有收他编辑的书,算又捡了一个漏。”因为找书的不易,俞晓群虽然抱着一网打尽的心理,事实上只能是找到多少做多少。
出版编辑这些书让俞晓群很激动,他觉得民国时的大学者对儿童教育非常认真。不管多大的学者和名气,都肯放低身段给孩子写书编书,只可惜后来好多东西湮没掉了。翻开这些童书,发现故事的原创性和说理给人感觉特别高雅,想像力也特别丰富了,没有说教味儿。
再现民国学术眼下成了出版界的一个热点和共识,但民国儿童读物这块才刚刚启动。俞晓群说,其实民国儿童读物,最精彩的是丛书和课外读物,《百年钩沉》这个项目出来之后肯定会引起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