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廿四年,在那飘雪的日子里

(2011-01-19 00:01:14)
标签:

文化

廿四年,在那飘雪的日子里

24年了。每当元旦的钟声响过,我们这些出版人就会三三五五、陆陆续续,向京城聚来。“北京图书订货会”,一个沾满商业气息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却飘荡着许多曼妙的诗意。那毕竟是一个飘雪的季节,即使京城的雪花时常不肯飘落或又不期而至,我们还是一次次满怀希望走来,人书相望,聚散依依。年复一年,总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
1994:“书趣文丛”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出版社工作的。1984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成立,我来到那里,一直工作到2002年。198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树帜,名曰“首届社科图书交易会”。当时我身处教育出版的版块,并未参加。因为那时出版社的专业分工还很严格,我们90%以上的图书,都是地方性的中小学教材教辅,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参加那样的“订货会”。直到1994年,我刚刚出任辽教社社长一年多,出版社出书范围的限制有些放松,我们陆续推出一批市场化的图书,其中最有名的是“书趣文丛”。在“党校订货会”上,我们有订数的书很少,只有“书趣文丛”一套10本,一下子就订出了20000套,由此唤醒了我们的文化意识与市场观念,此书也由此名满天下。它使我们跳出了“教材教辅”的束缚,沿着市场化的路径一路走下去。
1997:“顶破天”
记得这一年,我们带着“新世纪万有文库”两集200多种、《牛津少儿百科全书》等一大批好书来到冬日的党校,那情景好热闹啊,无论你想什么办法,你的招贴都会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宣传单之中。情急之下,我们干脆定制了一个红色的“充气华表”,有3米多高,立马从五颜六色的“招贴海洋”中凸显出来。围观者给它起了一个绰号叫“顶破天”,还有“懂政治”的人开玩笑说:“华表你们也敢立啊!”无论如何,它带来的宣传效果,着实让我们得意了好一阵子。
1999:《万象》
这一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已经转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那一年《万象》创刊,我们带了《万象》创刊号1000册,到订货会上免费赠送。当时我们带去了20多位编辑,其中有博士、硕士,大多数是新招聘来的优秀人才。我让他们拿着《万象》创刊号和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宣传单四处散发,营造气氛。这些“新人”兴奋极了,边干边学习,迅速地增进了与企业的亲合力。结果,《万象》的1000册样刊很快就抢没了,辽教社的宣传单则散发得满场都是。时任《中国图书商报》记者的欧宏在“订货会综述”中写道:“辽宁教育出版社几乎全线压上,众多编辑人员上会散发了3万多张淡蓝色的印制精美的宣传单。宣传单不是订单,有一本或一套书的简介,更有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徽标和其张扬理念的口号。”后来展览会的管理人员出面干涉,说我们四处散发宣传品,违反了大会的管理条例,还把我们的一个刚刚招聘来的硕士生扣了一会儿,没收了他手中的宣传品,让他郁闷了很久。现在,这批人都是出版业内小有名气的大编辑了。
2003:集团化
2000年,集团化之风骤起。我被调任集团副总,还兼了3年辽教社社长。2003年初,我彻底离开出版社,到集团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正是这一年我再来到北京订货会时,我的一切感觉都变了。有人问我:你们的展台在那里?你又推出哪些好书?我怎么回答?我还有展台么?我还能编书么?从前在出版社每年要编近千本书,现在到了集团,每年只能编几本书,还有“不务正业之嫌”。角色变了,职责变了,我需要学会程式化,学会上传下达,学会指导工作,学会循规蹈矩,……但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的现场感受,给了我太大的刺激。此后几年间,我不愿意再深入到展场中四处游逛,我怕人家叫我老总,怕下属们让我指导工作,怕有人问我又编了什么好书?我总好站在一个角落里,远远地观望着书展热闹的场面。没出息。但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还要回到出版第一线编书,我一定还要带着许多好书,迎着京城冬日的飘雪,来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找回那失去的感觉。
2010—2011:海豚出版
2009年7月,我来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工作。我又可以踏着冬日的飘雪漫步于展场了。但是,10年过去,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海外的书商进来了,民营书商崛起了,竞争对手多了、强大了,我们国营出版却在某些方面衰弱了。去年,我看到海豚社有几本书很好,就想重点宣传一下。编辑对我说,不用宣传,这是民营书商的书,不是我们的本版书。哪些是本版呢?清点一下,还不足10%。听到这些,我有些愕然了。所以在去年图书订货会之后,我提出了“本版为主,合作为辅”出版战略。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订货会,我们终于可以拿出一个像样的《本版书目录》了,那里有《中国读本》(苏叔阳)、《丰子恺儿童漫画选》(10卷)、《几米绘本系列》、“海豚书馆”和“海豚童书馆”等等。
今冬北京无雪。我的心中想往着即将召开的“订货会”的盛况,燥热的胸膛里,似乎飘过一丝丝清凉的雪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