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对于“海豚书馆”系列丛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专家陈子善称自己只是“敲边鼓的”,真正的主角是沈昌文、俞晓群和陆灏。虽然策划这事的时候,他也在场,但充当的只是“附议”的角色。不过,他还是从头到尾把“海豚书馆”目前已经出版的11种图书,给记者作了一一介绍。采访中,他怕记者搞错书名,认真地逐字“组词”确认。如此谦虚而又认真的老头,不让人感动都不行。
有原则的“名家路线”
陈子善是“海豚书馆”六大系列之“红色系列(文艺拾遗)”的主编,作为一位痴心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挖掘、整理研究的著名书人,这本是他最擅长的事。目前,“红色系列(文艺拾遗)”已经出版了三种,包括散文家南星的散文集《甘雨胡同六号》,周链霞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集《遗珠》、熊式一的回忆录《八十回忆》。
陈子善介绍,这套丛书开本小,字数也较少,狭长小32开精装,每本书的字数大约在5万字左右。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没有太多时间阅读长篇巨著,他们在编选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虽然,“海豚书馆”走的是“名家路线”,但从陈子善的口中,记者了解到,这种“名家路线”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名家路线。
他们选择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名家、学者,尽量出他们的新作,而不是将原来发表过的作品直接“搬过来”,如“海豚书馆”之“橙色系列(文学原创)”目前出版的3种——莫言的《变》、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格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这几位著名作家的新作。
另一个就是大家都不知道的“名家”。上一代作家、学者中,很多人把出书一事看得非常“重大”,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一本书。如今,任何一个人,只要想出书,就随随便便地印出来了,哪像上一代学者那样爱惜羽毛,慎重己行。像“海豚书馆”之“绿色系列(学术钩沉)”已出版的《汉石经斋文存》(上、下),是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徐森玉的文章结集,这样一位大家,生前竟然没有出过书,这在今天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又一次“抢救挖掘”
陈子善自己所编的这三种书,也有“抢救挖掘”的意思在里头。
散文家南星自解放后,除了出版过自己的翻译作品《一知半解》之外,再也没有出版过其他作品,包括他最希望出版的散文集。张中行先生特别喜爱南星的散文,他与南星是北大老同学、老朋友,了解甚深。也想帮他出版,可是一直未能遂愿。陈子善说,南星最后一次创作结集至今已六十多年,也不受主流文学史家重视,他本人曾与南星有过联系,很喜欢南星的散文,遗憾于南星的冷落。《甘雨胡同六号》本是南星在1947年出版的散文集,这本旧书,是陈子善在香港的旧书店买到的。这本书罕见到连贾植芳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都失收。陈子善又收集了一些南星散落在报刊上的文章,编出了这个新集子。
“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南星的创作,毕竟是他的散文风貌(在当代)的首次展示,我为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而感到欣慰。”陈子善说,南星是诗人,他的散文里有“诗性”,有一种“忧郁的氛围,深长的意境”。他会写下雨、黄昏、风声这种现代人很少写的东西,每一篇大概都是千字左右的小散文,但意境悠远。点题的《甘雨胡同六号》,是他在北京所居住的地方。
另一本书《遗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女画家周链霞的集子。她多才多艺,文采风流,决非“画家”身份所能完全概括的,但她生前一本书都没有出版过。《遗珠》共收录了周链霞的七篇文章,包括《宋医生的罗曼史》、《佳人》、《遗珠》等,其诗词多佳句,文风和画风气息相通。这些文章,也都是陈子善一篇一篇从旧史料中“挖掘”出来的。
另一本《八十回忆》,是著名戏剧家熊式一晚年的回忆录。他是国内西方戏剧研究的“第一人”,用英文创作的戏剧《王宝川》曾经轰动西方。
陈子善说,这肯定不是一套畅销书,但他们希望它成为长销书,编者并没有着眼于眼前。无论读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也许一直有人需要读这样的书。采访最后,陈子善看似平淡的表述中却有一种坚持:“只要出版社能坚持,我们编者肯定能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