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刘琨亚
“海豚”来了
——又一套“万有丛书”亮相
上个月开始,“海豚书馆”文化丛书开始进入图书市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已经陆续出版10多种,在图书界得到不错的反响。
一向以儿童图书为主的出版社,突然声势浩大地推出一套文化类的丛书,让人多少有一些突兀之感。不过当人们留意到它的新任社长是俞晓群的时候,大家都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对于俞晓群这个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他是《万象》的前主编,“新世纪万有文库”这套既叫好又叫座的丛书,也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俞晓群坦言,“海豚书馆”文化丛书可以算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延续。
当俞晓群还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做总编辑的时候,他偶尔看到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让他感到非常震惊,也萌发了出一套“万有丛书”的想法。他找到和他合作过“书趣文丛”的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沈昌文,开始启动这项浩大的工程,文库最终被定名为“新世纪万有文库”,分为古代文化、近世文化和外国文化三个书系。古代文化由杨成凯负责;近世文化沈昌文推荐了上海的陆灏。“文库”聘请了陈原、刘杲、王元化、任继愈等知名学者作为总顾问,一大批有识之士也成为文库的学术指导。
根据俞晓群最初的设想,文库每一批出100种,第一期计划做十年,做1000种书。虽然文库中大多数书目都不算畅销书,但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长销书,直到1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到出版社询问求购文库中的书。
让俞晓群感到遗憾的是,“新世纪万有文库”最终只出了600多种就中断了。到了海豚出版社任总编辑以后,俞晓群希望能够将这个工作延续下去。“我认为,每个出版社应该有自己的品牌项目,丛书就是最好的选择。”
俞晓群再次找到沈昌文和陆灏这两个老搭档,陆灏建议,与其继续做“万有文库”,不如另起炉灶,做一套新的丛书。
于是,“海豚书馆”文化丛书出炉了。
俞晓群告诉记者,全书分为六个系列,用六种颜色来区分六个系列的图书,分别是橙色系列(文学原创),由孙甘露主编;红色系列(文学拾遗),由陈子善主编;蓝色系列(海外文学),由董桥主编;灰色系列(学术原创),由葛兆光主编;绿色系列(学术钩沉),由傅杰主编;紫色系列(翻译小品),由陆谷孙、朱绩崧主编。
今年9月推出的“海豚书馆”第一辑分别是董桥的《墨影呈祥》、张大春的《离魂》、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莫言的《变》、周链霞的《遗珠》和南星的《甘雨胡同六号》。刚刚推出的第二辑则有傅月庵《我书》、熊式一《八十回忆》、格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徐森玉《汉石经斋文存》(上、下)、容肇祖《占卜的源流》等。
俞晓群表示,虽然丛书名字变了,但丛书的精神还是来自10多年前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他所说的精神,是指“对大众进行文化启蒙”。“这套丛书形式上是文化普及,本质上做的还是文化启蒙的工作。”
俞晓群认为,既然要做文化启蒙,就必须走大众路线,必须做得市场化。“这套丛书是模仿英国的‘企鹅丛书’,
每月给读者提供几本新书。”俞晓群告诉记者,每本书的篇幅并不大,都控制在3万字到5万字之间,在设计方面,追求一种朴素的风格。他表示,因为篇幅不大,大家阅读起来不会太费力,书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对市场销售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能够以少取胜。”他说。
朴素的设计,相对便宜的价格以及名家的效应,确实让这套书的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俞晓群告诉记者,目前出版的每种书首印都是一万册,现在第一辑的书的销售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好,有些已经售完,可以肯定,第一辑在年内就要再版。
在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时候,俞晓群曾经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正在做一件好事情。先人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还要老老实实地做下去,力争好起来!”虽然“新世纪万有文库”没能够延续下去,不过俞晓群却开始用另一种方式把这种文化启蒙的精神延续了下去。
就如同他承诺的那样:“我们还要老老实实地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