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我的一点岁末随想
(2009-01-04 23:38:27)
标签:
文化 |
夜渐深,雪停了。洁白的大地,间或露出一处处融雪的斑痕;在裸露的地面上,漂浮着一丝丝袅袅如烟的轻雾。此时,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覆雪的大地中,蕴涵着某种温润的气息,那是昨日的秋阳,留下的一点温存的余绪。抬眼望去,你一定会惊叹,今夜的星光与灯光,竟然如此明亮,如此灿烂。夜色下的城市轮廓,甚至城外那远在天际的山峦,都在隐隐的天光与皑皑白雪的反射下,显得那样清晰可辨,一尘不染……
此刻,我独自一人,还在城市的街灯下漫步。伴随着脚下咯吱咯吱的踏雪之声,清理着自己岁末的思绪。这一年,我的文化生活的轨迹似乎有些奇怪,除了依然随性、零乱与丰富之外,好像一切事情都到了一个小结的时候。比如,我花费3年时间整理的《我的编辑日志》(1982—2002),终于完成数十万字的初稿。我近年来陆续阅读二十四史《五行志》,现在已经做出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我一直喜爱的随笔写作,今年又有了新的结果,刚刚推出文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台湾网络与书)。我还在报刊上开设两个随笔专栏,在网络上开设4个博客……
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年景。一个文化人,一个出版人,能够安安静静地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实在是天帝的赐予。但我深深知道,这样的状态不会持久,因为不变往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变化才是永恒的东西。正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此刻,我依然踏雪而立。气温已经骤降到零下20度。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雪水越过固化的临界点,渐渐地演化成奇异的万种冰花。你听,脚下的踏雪之声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不再咯吱咯吱的悦耳,却变得像踩在碎玻璃上一样难听。
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幸运的事情不少,遗憾的事情也很多。最大的遗憾,却是早年基础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文化功底,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的道德建设,我们的继续教育,等等,都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硬伤。而且,其中的许多“童子功”是不可补救的。它们一定会影响到我们整体思想水准的提升,也会影响到我们未来文化生命的延续。最终,自然会影响到一个时代乃至几个时代的历史地位。
相对而言,晚生代的学人们就好了许多。比如,面对70后、80后的作品,我最大的情绪不是轻视、拒绝或批判,而是羡慕他们受到了相对完好的基础教育,并且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自由度。整体而言,他们有能力轻松地说话,轻松地写作,轻松地构筑自己的文化生活。虽然他们的作品往往存在着思想浅薄、笔法稚嫩、故作另类、情绪偏激等种种问题,但这些都是后天可以补救的,其实也用不着补救,许多事情只是时空变幻的水到渠成。况且,他们的文化团队比过往的任何时代都要庞大得多,自由得多,激情得多,从量变到质变,未来出一点大成就,一定只是迟早的事情。
此刻,寒风渐起,风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雪霰,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的疼痛。我被折磨得有些受不了了,禁不住脱口喊道:“格萨尔王”!喊过之后,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温暖的涌流。
说起来,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重点编辑了两本书,一本是苏叔阳先生的《西藏读本》,为了这本书,苏先生整整辛苦3年,一次次卧病,一次次奋起,终于完成了它的写作。另一本是降边嘉措、吴伟编撰的《格萨尔王》。对于后者,我一面审稿,一面学习,不觉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动。这感受,不仅来自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不仅来自雄狮王格萨尔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不仅来自它优美的语言、个性的描述和浓郁丰富的藏民族色彩,而是来自一个让人震撼的说法。它是说,凡是认真地读过《格萨尔王》的人,不管你是浏览者、猎奇者、研究者,甚至批判者,最终都会在思想深处,不由自主地对格萨尔产生某种宗教式的倾倒。其实我在寒冷之际高喊“格萨尔王”的举动,正是从一位专门从事格萨尔研究的博士生那里潜移默化而来的。他说考试的时候,每当他做填空题之前,只要先默念一声“格萨尔王”,再落笔选择答案,准确性几乎可以达到百发百中。神奇啊,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些自在的神秘文化!
此刻,夜已经很深了。忽一阵北风烟雪卷来,这才是真正的北方冬天的序曲。我该回家了。晃然间,童年的一幅幻象在我的眼前划过,那是白雪公主的马车裹着漫天的雪花飞驰而来。我赶紧跃上儿时的雪橇,抛一段锦绳,挽住那马车的后沿,飞驰起来,向着一个玉洁冰清的理想世界,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