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二十一)—— 弑母者谁

(2012-03-12 09:00:55)
标签:

弑母

应试教育

学习压力

人的扭曲

     弑母者谁?

 

这些天来,一则消息——郑州一名校优秀高中生弑母一事,放心不下。我一直在想,儿子杀了亲生的母亲简直无法想象,然而,的确发生了,而且让人更无法接受的是,这位杀死亲生母亲的儿子在被逮捕后,还诉说自己仍然不后悔。

这是为什么?是谁把原本母爱子,子孝母,母子和谐相爱的双方彻底推向了相反方向?使得母子反目成仇,大动杀机?母与子之间本不存在仇杀的动机,这样反常的逻辑,是怎样演化的,又谁是背后的推手?

     是母亲吗?母爱子有错吗?天下父母有谁不爱子的呢,而偏偏这位母亲的爱竟遭来儿子的杀身之祸,岂不是怪事!如果说责任全在母亲一方,未免有些偏颇,如果责任不完全在母亲这里又在哪里呢?

     请看事发后的报道:“据了解,他(儿子)想杀死自己母亲不是一天两天了,其原因就是母亲对其学习方面要求过于严格,让他感觉压力过大。最终在一次与母亲的争吵中,惨剧就酿成了。事件一出,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当事人的父亲哭诉,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会亲手杀死他妈妈,没有想到妈妈的严格管理竟能把儿子的心理扭曲到这样一个程度。当事人的老师包括主审此事的法官都表示,无法想象一个未成年学生竟会走到这一步。”

看来,“要求过于严格”,“压力过大”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那么,压力来自何方?只是来自“妈妈的严格管理”吗?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只要了解一下学校教育的现状便不难发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悬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之上,它以相同的方式——使学习的优秀率、升学率最大化。又从不同方向(社会、学校、家庭)层层施加影响,不断传递压力,其源头就是长期以来,想摒弃而始终未能摒弃的“应试教育”。

由于它的存在,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培养“准大学生”作为最高目标;家长望子成龙,把能培养一名大学生为最大的希望。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唯高考是追,甚至有的学校和家长到了“狂热”的地步。于是家长和学校拧成一股绳,为着共同的希望,对学生的学习加大力度,延长时间,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机会,比如,双休日和节假日参加学校补课、校外补习班和名目繁多的特色班,凡此种种,形成合力,共同压向未成年人。他们的活动的空间变小了,不是教室,就是书房;他们的视野变窄了,不是课本,就是教辅资料。本该宽松快乐的校园和家庭变得枯燥乏味,本该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灿烂童心变得灰暗了。加上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的缺失,长此下来,一些孩子便形成了变态心理和扭曲的人格。就像杀死母亲的那个儿子,亲手杀了母亲,不但不认为是罪过,反倒还说不后悔。这不是一种典型的变态吗?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包头市单身母亲家里,今年42岁的徐某对儿子期望高为让儿子出人头地,辗转由包头转到北京,儿子毛某因为觉得学习压力太大,经常和母亲发生争吵,因为报高考补习班的事情毛某和母亲又发生争吵,几天后,用剪刀和锥子残忍地杀死了母亲。这样的悲剧,何等触目惊心,不值得深思吗?

有专家称:“中小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诱因就是学习压力感。”压力从何来?总算有个交待了吧。因此,与其说造成上述悲剧的原因是母亲“要求过于严格”“期望值过高”,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这只大手的推动形成的压力。

弑母者谁,不言而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