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散文教学教什么》
(2020-03-06 14:00:23)分类: 阅读随笔 |
1.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2.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3.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问题:“两个向外跑”或“走到……之外”
这是因为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把作者的言语表达当作跳板,或者仅仅关注其“所指”,而漠视其独抒机心的章法、个性化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或把章法、表达方式、语句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认知情感”分割开来,而演变为语言表达的所谓“知识”、“技巧”。
“文学性的散文”的主体与客体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之所以记叙、描写,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
散文的关键点,在记叙、描写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阅读散文,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文学性的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叙写日常生活,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感悟,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散文阅读的要领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1.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
2.分享不是占有、具有
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1.体味必须细读
2.体味是仔细领会
3.体味是体会、寻味
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2.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录、描写的客体,演变称谈论那人、那事、那物的活动。
3.要灌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变成谈论各抒己见的活动。
4.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陌生的经验。
2.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关照自我。
3.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
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
第一步,认识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谱系;第二步,知晓某位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谱系上的位置及其个人的风格;第三步,分析“这一篇”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确定其教学内容;第四步,教师选择教学内容。
“形散神不散”的内涵演变及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1.内涵:
“神不散”指的是主题鲜明集中,“神”的涵义,大体经历了“主题——作者情感——作者个性化的情感”这样一种变化过程。
“形散”指散文的题材广泛丰富,笔法(即表达方式)自由开放,结构领会多样,语言娴熟自如。
2.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其一,阻碍对一篇具体散文文本个性特征的关注。
其二,把散文的教学重点落在对“神”的挖掘和理解上。
“神”并非单指主题,也可以指作者的情感,“神不散”即散文中有一条情感思想的线索。教师较少能自觉地认识到散文的“神”应该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情思。
其三,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认与作品语言的赏析,人为地割裂为两个教学环节。
“形”和“神”不可分离,一定的“形”传达一定的“神”,一定的“神”蕴含在一定的“形”之中。好散文的“神”,首先抒发的是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其次这种情思是通过“形散”传达出来的。
散文阅读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课例: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
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自由朗读,思考:萧红想起了什么呢?即了解文中表面上写了什么?
教学环节二:划出特别的句子,通过诵读感受特别的句子蕴含的特别的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个性化的表达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优秀散文的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亦即特定的言语形式传达特定的言说内容。
环节三:找出“我”胡闹捣乱的几件事,补充《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加深阅读感受。
上述环节,表面上是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形象,实际上落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执教者采取了听读的办法。
阅读散文,要领是通过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的体认。
此课例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把对特别句子的诵读转化成对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感受。
2.有目的地让学生充分地读文。
3.抓住文本特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特别的写法肯定蕴含着特别的情感、特别的想法和心情”。散文教学要把“这一篇”课文的独特之处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