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典范|郑开:祭与神圣感(转载)二

(2022-04-08 18:24:24)

絜诚以祭祀

《大戴礼记·五帝德》言:依鬼神而制义,又言:絜诚以祭祀。《史记·乐书》言: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推敲这几段话的意思,不难发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泛指合适的、合理的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它往往诉诸得以呈现。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的,同样包含两个方面,也可以说,这两个方面分别属于内和外。前引《祭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印证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恰好相对于《中庸》所说的成物成己,而成己”“成物又出现于讨论的理论语境,很值得玩味。
 

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重点是,广泛出现于儒家经典中感于神明的精神经验如何进一步转化为更高阶次、更具理性精神的人文意识。如果它(交感于神明)仅仅局限于宗教性的内面经验的话,那么其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很难推拓,比较局促,可见这一问题不但涉及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开展,而且还关系到如何分析和把握儒家传统内蕴的宗教性,以及儒教之为的真谛。我们拟通过针对敬与诚的精神现象学分析予以论述。

图片

前引《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引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斋,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而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杨复也说:莫尊于天,莫重于郊祀。精一以享,唯恐诚意之不至。(《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四)显然宋儒是从祭祀的内面化角度理解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下面请看《说苑》所载的两段话: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疑即诚字),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曰恭以敬,五曰宽以静。思此五者,则无凶命,用能治敬,以助天时,凶命不至,而祸不来。(《说苑》卷十《敬慎》)

 

  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春荐韭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鴈。三岁一祫,五年一禘;祫者,合也;禘者,谛也。祫者大合祭于祖庙也,禘者谛其德而差优劣也。圣主将祭,必洁斋精思,若亲之在;方兴未登,憧憧,专一想亲之容貌彷佛,此孝子之诚也。四方之助祭,空而来者满而反,虚而至者实而还,皆取法则焉。......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说苑》卷十九《修文》,《孔子家语》略同)

 

这里的解释似乎比上引《礼记》诸篇更直接也更明确地用概括祭祀过程中的精神意味和精神价值,其中隐含的思想上的必然性很值得深入探讨。为了方便进一步讨论,不妨抄录几段重要文献,以提示思考线索: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礼记·檀弓》)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礼记·乐记》)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礼记·中庸》)

 

  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故至诚如神。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礼记·中庸》)

 

以上文献中出现的已经过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反复洗礼,实际上它点化、转化了祭祀仪式中的精神经验,使之脱胎换骨,成为了儒家哲学最深奥、最复杂、最难解的概念之一。同样我们探究儒家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也要从它与宗教观念之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中予以分析和把握。质言之,出现于《礼记》诸篇的,与附身(《檀弓》)、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乐记》)、专致其精明之德”“交於神明(《祭统》)、鬼神之为德(《中庸》)密切相关,因为早期文献中的往往涉及那种神妙不测的交感作用,例如:

 

  修胸中之诚(能境),以应天地之性(诚之所境)而勿撄。(《庄子·徐无鬼》)

 

  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管子·九守》)

 

  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故总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精诚弗至也。

 

  精诚内形,气动于天,景星见,黄龙下,凤凰至,醴泉出,嘉谷生。

 

  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然有丧。(《文子·精诚》)

 

  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说苑·善说》)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且召问之曰:何哉!子之击磬若此之悲也。对曰:臣之父杀人而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隶,臣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于此矣,昨日为舍市而睹之,意欲赎之而无财,身又公家之有也,是以悲也。钟子期曰:悲在心也,非在手也,非木非石也,悲于心而木石应之,以至诚故也。人君苟能至诚动于内。万民必应而感移,尧舜之诚,感于万国,动于天地,故荒外从风,凤麟翔舞,下及微物,咸得其所。《易》曰:中孚处鱼吉。此之谓也。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唱而不和,动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挥,而四海宾者,诚德之至,已形于外。故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新序·杂事四》)

 

  凡人能以精诚感动天,专心一意,委务积神,精通于天,天为变动,然尚未可谓然。(《论衡·感虚篇》)

 

  君子之祭也,躬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故鬼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谓之能祭。(《春秋繁露·祭义》)

 

  或曰:祈请者诚以接神,自然应也。故精以底之,牺牲玉帛以昭祈请,吉朔以通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请云祈云,酒膳云乎哉。非其礼则或愆,非其请则不应。(《申鉴·俗嫌第三》)

 

这种具有神秘感应意义的,已近乎《易传》《孟子》《庄子》等书中的;而《中庸》所称的诚明,岂不是《庄子》《管子》诸书之神明的不同表述吗?我们知道,早期思想史文献(特别是道家著作)中的神明意味着某种特殊的智慧,而诚明也具有这样的意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庸》说:至诚可以前知。然而,诚明不同于神明的地方在于它具有明确的伦理意向性。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德目,它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实际上,”“两个语词可以通用,只不过的含义由于思想史动机的踵事增华,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含义罢了。如此看来,《礼记》诸篇出现的那些近乎巫史传统的片断(前引),特别是关于交于神明的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儒家已将这种悠远的宗教传统之内核(即降神经验)予以了创造性转化,化感于神明的宗教体验为归结为敬与诚的人文精神,因而展现出其不断拓展的宛然之迹;另一方面,《礼记》(特别是《中庸篇》)所谓,已经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世界的根本与基础,只有通过心性论的路径才能真正趋近之,因为它终究是而且只能是一种精神境界,唯有圣人(圣王)方能具体而微。源于古代祭祀仪式的神圣感,由而触发,以通于神明的精神经验为基础,不断孳乳发展、踵事增华,最终发展出复杂深刻的(诚明)概念及其理论,从而抽精取华,创造性地转化了浸淫于古代宗教的精神传统。换句话说,的意识已经由祭祀鬼神之虔敬心理推展为一种重要德目(例如真诚和诚信),更成为内在超越的至高精神境界的恰当写照。贾谊既说: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新书·礼》)又说:志操精果谓之诚。很好提示了这个语词、概念的内部差异与意义叠置。表面上看,儒家所谓似乎沿袭了古代宗教仪式感及其意识形态,实际上却予以了点铁成金的创造性转化。应该说,这种精神层面的内在转化恰是儒家哲学精深幽微之处,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因而有必要深入体味以期同情之了解。

 

  下面我们不妨做一点补充讨论。顾炎武结合祭礼讨论仁义,例如《中庸》所谓肫肫其仁,兼有诚恳、祭骨双关含义,极其精辟,他说:此于祭观其仁也。自此而推之,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天下之大经毕举而无遗也。(《日知录》卷六)由此可见,孔子以来的儒家早已祛了礼仪(比如祭)当中蕴含的原始宗教之魅,而赋予了其某种人文价值或人道意味。仁之至,义之尽也(《礼记·郊特牲》)这句话似乎也可以从仪式感角度予以理解。

 

  另外,祭与孝的关系亦耐人寻味。如前所述,祭,作为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的仪式化程序,把孤立的个人和社会(他者)、历史(祖先)乃至宇宙万物(鬼神)联系起来,以强化人之为人的伦理意识与道德感,强调人之为人的使命与责任,赋予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尊严以及生活的意义。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见言孝必及神(《国语·周语》)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的缘故。的观念既内化于宗法结构中,又赋予了宗教祭祀以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正如《礼记》所说: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祭统》)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曲礼上》)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礼器》)

 

由此可见,儒家所理解的祭祀或者礼仪,其实就是政治理念、社会原则、文化意识、伦理规范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来源,因为崇祀鬼神的已成为聚合宗族、维系伦理生活共同体最重要的象征活动。通过它延续历史记忆,将过去和未来召唤于当下,这就是被解释为(例如《孝经》)的思想原因。宗教仪式蜕化为社会、伦理的文化实践体系(甚至是娱乐活动),恰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这也就是上引诸文反复强调祭乃教之本的原因。

 

以上围绕着祭与神圣感的主题,简单讨论了古代思想世界中神圣感的来源与发展,同时也侧面揭示了儒家思想的不断深化(这种深化导致了重要的思想结构的改变),以及由于思想深化引发的复杂性,滋育了神道设教的人文精神。道教斋醮科仪,作为一种敬神仪式,深受这种神道设教的人文精神之濡染,所谓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抱朴子内篇·明本》)我期望这种学术努力,对于理解儒教的特质或儒家传统内蕴的宗教因素,对于理解敬天法祖的文化意义,对于追寻神道设教的人文动机,对于认识道教科仪的价值和意义,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郑开,祖籍安徽,1965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现为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理事。近期著作有《道家政治哲学发微》《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庄子哲学讲记》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