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评优课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

(2013-01-15 12:59:23)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

一、评价与祝贺

我的特殊身份:教研员,有幸参与了理化生的评优活动,听了部分数学课,并且听了一些教师的试教和备课过程,看到评优教师的准备过程,和教师一起经历了一个研究过程,即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再实践。正因为如此充分地准备,才有了令人欣喜的结果。收获和付出永远成正比。

首先祝贺获奖教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祝贺你们通过评优课获得了长足进步,有些人可以说是经历了课堂教学生涯的一次蜕变!所有这些评优课都可以称得上是“好课”, 即都能通过教师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称之为好。“好”的标准很高。正如“好”人的标准也很高,越是这样的标准,越难做到。

借用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这些课都可以称得上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

   ①扎实,即有意义。(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学生进来和出去时不一样,有收获。)

    ②充实,即有效率。(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③丰实,即有生成性。(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应该生成一些新问题、新方法、新知识)

    ④平实,即常态性。(无论谁听课,我都应这么上。)

    ⑤真实,即有待完善。(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评优已经结束,但是还有下次评优,更重要的是平时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从开学以来,通过教学案改革、课堂教学评优、迎接市区调研,目前我已经听了55节课,综合这些课的现状,结合评优课,谈谈我的思考和建议。

 

二.思考与建议

问题一  关于备课

1.备课的深度不够,缺乏对教材的分析和思考,忽视知识间的联系;缺乏对知识本质的挖掘和把握,教师的讲抓不住关键点。教师的讲就要讲在关键处,恰到好处的引导、水到渠成的小结等,这些需要教师讲。

例如: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区分关键是结果的确定与否;气候类型的描述是在前面学习了《气温》和《降水》之后的延续应用。《浮力》一节,什么样的物体受浮力,李杰能够用一句话说明“底面沾水的物体都受浮力”,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从知识的联系来看,只有明确了液体压强,才能明白浮力产生的原因,所以《浮力》在《液体压强》之后。地理《气候》是在学习了《降水》和《气温》之后,因为《降水》和《气温》是《气候》的关键因素。明确了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本质特征。

2.教学目标的确立不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新教师教的内容浅,有经验的教师挖得深,教得过难。

目标的确立依据是课标,当堂目标的确立更要依据学情。这几天我听了两节习题课,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讲解难题,变式拓展,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基础的知识学生都没有做,甚至都不会,讲那些难题,学生越听越迷糊。本来学生就是二类班级,何谈课堂效率?

建议:备课时既要备课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和上课始终要把握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对照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所教的学生实际合理地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不遗漏知识点,也不要人为增大知识的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也可以适当降低目标,化难为易。

 

问题二  关于设计(课堂上最关键的设计是问题的设计和活动的设计)

1.问题和活动的设计忽视了学生基础,心中根本就没有学生,而是一己之见、想当然。问问题指向性不明,不知道从何说起;或是乱说一气说不到点子上;例如:看了《小品》,你想到了什么?而教师想的是必然会说出心中想要的答案,可是没有想过,学生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回答,如果不这样回答,你怎么办?说明教师设计时只考虑教师要做什么、讲什么?而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他说的对吗?”其实这是一句否定的问句即不对!后来教师改问:可笑吗?为什么可笑?举例具体事件,引导到正题上来。

2.问题的提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具体表现为:问题设计没有深度,满堂问、随意性严重;或是由于问题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作答。

建议:问题设计是发挥引领作用的有效方式,只有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这样的问题才是学生乐于积极动脑思考,乐于与人交流讨论,乐于主动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太浅、或是太难,都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力求方向明确,表达准确,才能准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以便作答。

    3、建议备课时要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上这节课?(达到什么目的和目标)怎么上?(如何设计活动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为什么这么上?(反思这么设计的好处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有没有科学性)

 

问题三  关于学生主体

1.忽略知识的探究过程,往往是教师先给概念和定义,再用概念和定义验证实际问题。举例:不能先给出随机事件的定义,再用定义去判断事件,而是让学生从量的事件中发现“随机事件”的共同特征,再下定义。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发现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学生要从大量的事件实例中发现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本质区别,进而用这个本质区别去定义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而非教师给出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定义,再去用定义区分实例中的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再例如:《惯性》一节,以往的教学是先给出惯性的定义,再用定义去解释实例中的惯性现象;而现在的教学要求,首先从身边的大量事实中发现物体具有的特性——即惯性,这是学习的重点,然后在认识了惯性现象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惯性的概念,再用惯性的规律解释现象。即从生活——物理——社会。

建议:把握探究的精髓实质,即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发现科学规律。而不是循规蹈矩,本末倒置。教师要对探究活动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以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从“学会” 到“会学”。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

建议: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作用,要多设计“学生活动”代替“教师讲授”,把学生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则起到组织、指导活动,问题启发、点拨,评价、鼓励学生表现,结论的进一步归纳和总结等作用。

 

问题四  关于形式

    1.形式的设计停留于表面。设计了问题,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一个学生没回答完整,教师就抢着补充完整了;提出的问题很简单,还要学生讨论;难点的知识学习,竟然设计成了学生自学;评价学生不真诚、不具体,变成了“你太厉害了!”;好在哪啊?可以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积累啊,给学生一个方向。

2.滥用课件。思考:是先有思路还是先有课件?课件的作用是什么?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物理课如果能用实验演示的,绝不用课件;能用语言说明的,也大可不必用课件;需要黑板保留的重点内容,更不能用课件一闪即逝。如果一个问题一句话也要打在幻灯片上,一节课做了20多张幻灯片,试想教师在上课时还能做别的吗?还能参与学生的学习吗?而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还没有思路就先去做课件,这不成了为了有课件而做课件了吗?即使是评优需要,也不能是画蛇添足。

   

三:感想与收获

今天我们只看到了获奖教师的风光,很难再去想背后的付出。凡事只有充分准备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自信的前提是充分准备,包括用心去做。我也曾经参加过省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我有发言权,备考的过程我也曾辛苦付出过,笔试三个小时(需要学习和背题)、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设计(自己抽题考自己,每次答完三个小时)、现场评课(为了这个评课稿,从行文结构方面我就改了五稿),我每天用走路的时间给同学背题,她说我要变魔怔了。我非常欣赏经历5次试讲就是5次磨课,被别人5次评说的刘军,最终荣誉的桂冠戴在你的头上!

通过评优,参赛者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学校而言,此次活动给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只要有一点点思考,有一点点改变,就是进步,所以此次评优绝对是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通过评优活动,感受到了每个教研组的团队力量的强大,体验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组内同志能够互帮互助,精诚团结,增强了组内凝聚力。有的教师感言:“以往不懂得帮助别人的重要,原来别人给与我很多!只是我没有想过别人在帮助我,今后我要给别人以帮助!”

通过评优组内教师增加了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李婷婷上课,初一B组全体上阵,那阵势首先给对手一个威胁,每次试讲,果小静、黄丽华、闫岩、王成都参与听课、提建议,你们的表现令人感动,让领导欣慰。其他组也是如此。其实一个单位、一个团队需要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正因为这样的氛围,才让25中学成为一个善打硬仗、无往不胜的团队,能加入你们是我和常校长的幸运!

我们被你们感动着、同化着,在这次评优中我们也很好地发挥了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作用,也因此我们获得了更多教师的尊重和认同,谢谢大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