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开始读时感觉文章透出浓浓的散文气息,跟我想象中那种有实际案例和运用陈述手法来表达的育儿理念方面的书相去甚远。可一边这么觉着,一边心里想着应该多接触不同的风格,所以就这么读了下去。没想到看到一半时深深地被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爱吸引住了,那是一种很大咧咧的爱,又是一种时时刻刻把关心包裹在孩子身上却又不让孩子察觉的爱。它不是单纯的宽容孩子一切,有时这位大龄妈妈也会大喊大叫,也会严厉有加地教训孩子。这让我突然间释放了自己,长久以来,看了太多给孩子自由这种概念的书,以至于对于小米粒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我都平静对待,实在压不住火了,就跟老公发泄一下。我忘记了妈妈也是个平常人呀,小米粒正在慢慢长大,我应该让宝宝知道妈妈的感觉和心情。
还有书中提到她家安安就读的那所德国幼儿园里没有课程安排,他们的“课程”就是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郊游等等,没有坐在教室里老师教宝宝们认字啊,算算术这样固定的课。当安安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上课非常的专心,注意力集中,回家后看到图书或者听到大人说话就不停地跟着学,跟着念单词和练习拼写,而幼儿园时学过这些的小朋友们上课时不时发呆就是走神。是呀,他们已经都会了,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周日开始看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口气读了10多篇,同样,有的方法我不甚苟同,但同样,我很诚恳和认真地读完了每篇文章。尹老师培育了一个特别出色和优秀的女儿,各方面成绩都突出,她把她16年来的育儿经历和感悟都写到了书里。其中提到了幼儿时期接触唐诗宋词,给宝宝读书而不是讲书,这两段严重地和我的概念不符了。尹老师从自己女儿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这两种方式带给孩子长远无穷地益处,她认为唐诗宋词朗朗上口,合仄押韵,宝宝背诵时不必理解意思,只要会背诵即可,等到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古诗词里的韵味和意义自然会印到孩子的记忆力,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另外给小宝宝读故事,完全按图画书印刷上去的字读给宝宝,等宝宝长大到有能力认字时,自然就认识这些字,会有一个质变的过程,认字能力会以你想不到的速度陡增。
一直以来我都不想给小米粒读古诗词,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一直以来我都是给小米粒讲故事,任凭思绪天马行空地乱飞,我也希望小米粒能看同一本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千奇百怪的故事情节。
仔细地又看了一遍两本书,两篇关于在幼儿时期用什么方式带着小宝宝认知世界和知识的文章,心想还是给小米粒一个彻底痛快的童年吧。再看一遍后,尹老师的观点我也能接受了,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作为父母最了解最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特性,所以父母会针对自己宝宝的个性来决定教养和教育方式,我想这才是正道
。我会结合两种方式,根据小米粒的特点和喜好,慢慢确定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她。
并且,我很高兴地发现,在做了妈妈后,在今天读完这两本书后,我能从容地接受不同观点了。自己鼓励下下自己,这算是看了这么多育儿书后另一大收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