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进校园” 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总结
(2017-08-07 10:47:09)
标签:
教育情感 |
分类: 杂说教育 |
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的管理责任体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学校各科室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积极规划、协调、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是一项全新的教育项目,教师缺乏、教材不够规范是当前“非遗”传承教学的一大难题。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承担起“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的重任?一方面,学校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地,主动承担传承工作的重任,成立非遗传承办公室,领导、牵头、组织部分班主任和音乐教师或爱好者练习高腔,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并出成绩;另一方面邀请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特聘教师”来校传授技艺;聘请剧团或剧社专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编排节目。
3、 多方位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工作。
4、积极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学校学生高腔表演组织健全,社团活动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的四落实。通过每年的“高腔进校园活动成果展示”,鼓励每位学生参加学校的艺术展演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艺术实践机会,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切实做好特色学校发展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了解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具体领域和重要意义,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参与特色学校建设,不断扩大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合力兴特色、全员参与办特色的良好氛围。
二、 创建工作已取得的成绩
1、通过校本课程《高腔嘹亮》等的进课堂,让全校师生全面认识“岳西高腔”的历史、特征和演唱方法、技法等。
3、成立了学生社团,聘请校外特聘请教师手把手传授技艺。通过课堂教学,集中培训,队员已经熟练掌握岳西高腔的一些基本特点。2017年6月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戏剧嘉年华活动并获得最佳创作奖。
2、专家引路,科研同行。“戏剧进校园”,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项,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我们必须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来来追求特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由专家引领,与科研同行,这样才能确保科学全面地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并取得实效。
3、围绕特色,全员参与。“戏剧进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首先应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最终使学校整体工作,全方位都反映出这种特点。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实施、总结、反思、改进。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工作中,只有把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动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施,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围绕基地平台,开展形式多样,易行易做的传承活动,如进课堂,开讲座,办专栏,访名人,写论文等,扎实开展传承工作,让戏剧进校园能开花、结果。最终目的让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
3、开发新颖的多样的表演形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编排出具有观赏性的文艺节目,在学校,甚至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我校非遗传承,“戏剧进校园”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