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与特色校园创建的尝试与思考
(2017-05-27 09:42:52)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教科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当前却呈现出离我们越来越疏远的尴尬局面,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校自2012年启动“非遗”——岳西高腔进校园,创建特色校园以来,我发现,学生、教师对非遗没有兴趣,开展“非遗”项目校园传承,学校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参与“非遗”校园传承,创建特色校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校园传承的多样化、复杂性、困难度,下面我就从“非遗”自身、学校自身和制度保障三方面谈一谈我校的尝试、探索和思考。
一、“非遗”项目选择正确与否是校园传承成败的关键。
一项“非遗”校园传承能在多大程度上开发与实施,能否深入持久,跟“非遗”项目的选择息息相关,跟学校的特色办学息息相关,更与时代的需求息息相关。我国每个地方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重视选择那些最具典型、最富有地方特色、最能居于主导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刚刚启动“非遗”校园传承的时候,更应当重视去选择那些已列入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这不仅符合体现地域性的特点,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我觉得这一点极为重要,更是非遗校园传承今后能否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我校选择岳西高腔作为“非遗”进校园并作为特色文化校园创建的契入口,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田头有国家级高腔传承人,有高腔剧社四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此“非遗”项目自身就能否凸显地方色彩、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发挥学校特色办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校自身决定“非遗”校园传承的成效。
“非遗”校园传承作为一项全新的学校教育课题,面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师资匮乏、传承教材开发不规范、传承教学流于表面等当前普遍存在的难题,而学校作为“非遗”项目的重要传承基地,如何扬长避短,担负起“非遗”校园传承的重任,是值得我们去努力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作为学校自身,对“非遗”校园传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其中,教师和学生参与,是决定“非遗”校园传承成败与否最基本的两大元素。
首先,对于课程改革有过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师。”可见,“非遗”校园传承成败与否教师起着决定性因素。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应该说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发者、实施者、贡献者而不是被动者。我们都知道,意识支配人的行为,“非遗”课程意识同样支配着教师传承教学的行为。笔者在参与校园传承的过程中发现,参与传承教学的老师时常会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非遗”校园传承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对教师“非遗”知识、技艺的培训,如购置理论书籍、专业刊物、技能训练所必备的工具材料等,为培训活动提供基本保障,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民间艺人对技能培训的专业支持,针对教师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指导,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搭建更多交流提高的平台,为教师参与“非遗”校园传承奠定良好专业化基础。
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关键因素,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非遗”校园传承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以求优化传承教学效果,要在传承教学中注意发现优秀苗子,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加以培养,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习骨干,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以点带面,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承学习中。“非遗”校园传承是一个复杂性、多样化、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我们应当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由点及面,由浅入深、逐步完善,不要急于求成,要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进而推进“非遗”校园传承的普及与提高,最终促使传承教学向常态化课堂教学迈进。
我校自开展“非遗”进校园,创建特色文化学校以来,始终坚持由点及面、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岳西高腔进校园,三年多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发现培养了一批苗子,传承传唱了一些经典曲目,创作了《喜盈门》、《红色岳西绿色梦》高腔曲目,分别在安庆市校园文艺展演中荣获三等奖,在田头乡2015年“高腔竞唱”、岳西县委党校和岳西县实验小学与方边村联合支部文艺汇演中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且成功选送到安庆市2016年春晚舞台。按照五年规划的有序推进,目前高腔课已进入常态课堂。
三、制度是“非遗”校园传承得以持续有效实施的保障。
当校园传承开展一阶段后,我们难免也会对“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展陷入一种迷茫,甚至会感觉传承工作流于表面乃至停滞不前,这时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懂得转变传承思路,及时将校园传承和课题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校园传承活动中进行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来促进校园传承持续有效的深化发展就变得富有深远的意义。从学校层面上看,把校园传承上升为课题研究将有利于创建“非遗”校园传承的校本科研型学校。从教师层面上看,校园传承的实施都是由教师来承担的,课题研究的开展必将有利于教师“非遗”课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从学生层面上看,将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特征,提高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我校及时地积极申报市级课题——《开展“非遗”传承教育与特色学校创建的融合策略探究》,在此基础上,又组织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并获得成功。这些措施为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保护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促进岳西高腔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大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创建特色文化校园,让地方经典文化在我校发扬光大,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内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特色活动的开展是“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展示。
特色活动是加速“非遗“校园传承有效实施的最佳途径,在校园传承开发伊始,就要极为重视特色活动的开展,有条件发挥条件优势,没条件制造条件,走出去请进来,想方设法搞活特色活动。俗话说“旁观者清”,在传承教学实施阶段重视特色活动的开展,借助特色活动,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发现和解决校园传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主动承办演唱活动、举行教学研讨课、申报课题研究、举办作品汇报展、邀请民间艺人专家或兄弟党校来校做示范、办讲座、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参与社区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等等。三年多来,我们邀请高腔传承人、田头高腔剧社老师进课堂开展传承教育,参与“非遗”日活动、进社区活动等,受到新闻媒体岳西新闻网、安庆日报、中国工人报、中华论坛、人民网等广泛关注,我们与田头高腔剧社、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经常性聘请他们来校为师生传技艺办讲座,最大化地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更多的“非遗”知识,领略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与精彩,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健康传承,现要高腔进校园特色活动已成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一道亮丽风景。
总之,只有我们都清楚“非遗”校园传承的重要意义和特点,了解到“非遗”校园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循环复杂性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校园传承的具体过程与方法。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非遗”校园传承的研究,探索“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实施,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把“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推向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