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估值大起大落【红周刊】

标签:
银行估值财经 |
分类: 股市春秋 |
2007年末,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达5.77倍,作为价值投资一面旗帜而受到投资者热烈追逐的“大众情人”招商银行的市净率高达8.58倍!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为1元的账面净资产付出8.58元的价格。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那一轮牛市行情的终结,投资者对银行股的热情骤减,银行股逐渐被投资者所抛弃。经历2009年的短暂反弹后,银行股的股价走势长期低迷,估值重心大幅下移,恍若自云端跌落尘埃。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3/0210/20130210023600322.png
2012年以来,多只银行股的股价跌破净资产,成为A股市场市盈率最低的板块,2012年9月末,银行股平均市盈率(TTM)仅为5.77倍。以2012年三季报披露的账面净资产计,2007年底前已上市的14家银行股平均市净率仅为0.98倍,14家银行股中有8家市净率低于1,招商银行市净率则由2007年末的8.58倍下降至1.15倍(详见表1)。
银行股备受市场冷落,以至于2011年以来一些券商银行业研究员也逐渐失去耐心、谋求转行;坊间传言,随着银行股行情持续多年的低迷,一些券商银行业研究员因此遭受冷遇,甚至在券商研究所晨会上坐冷板凳、失去了发言的机会。
然而,当市场对银行股几乎陷入绝望之际,去年四季度以来,银行板块走势却峰回路转,迎来一波强劲的上扬走势。期间,虽然中金公司等大牌机构继续唱空银行股,但并没有能阻止银行股上涨的步伐。
2006年以来银行股板块股价走势虽然一波三折、大起大落,但从银行股披露的财报来看,银行股多年来业绩整体上却表现平稳,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在业绩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银行板块为何出现持续数年低迷的走势?本轮上涨行情是否意味着银行股将从此重放异彩?还是仅仅为回光返照?
银行股估值研判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3/0210/20130210023625978.png
巴菲特在分析股票内在价值时,直接用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而不考虑风险溢价。之所以如此,他认为,在选择股票过程中,已经将风险因素排除了,因此,在折现率上无须考虑风险溢价因素。在致股东的信中,谈到折现率时巴菲特如是说:
“为了计算内在价值,你需要把预期产生的现金流折算为现值——我们用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这个收益率并不能提供所需的足够高的回报率。但是,你能用长期国债收益率折现所得出的现值作为一个通用标尺来衡量所有的业务。”
“我们不用9%或者10%的折现率来折现未来的现金流。我们用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我们只做我们非常确定的业务。你无法用高的折现率来弥补风险。”
银行股低估值原因简析
2010年以来,伴随着银行股板块的持续低迷,银行股的利空传闻不断。个人认为,2010年以来,新股大规模扩容、大小非减持以及货币政策偏紧引发市场流动性不足,是银行股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
2004年,当债券投资人在恐慌中抛售国债、中短期国债跌至90多元、长期国债跌至80多元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此后一年间这些国债大幅上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1年9月当恐慌情绪主导市场时,面值100元的企业债券由100多元的价格向下跌破90元、甚至80元,债券市场再现疯狂抛售潮,人们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债券究竟价值几何;然而在此后的一年间,债券市场却备受青睐:部分债券上涨了30%以上,一些封闭式债券基金涨幅高达100%以上。
由于债券通常有确定的到期日,持有期间的现金流量一般也是确定的,当债券价值被严重低估时,价格向价值的回归随到期日的临近而自然发生,相对而言时间较短。而股票是没有到期日的证券,未来现金流量也有不确定性,估值面临不确定性,价格与价值有可能严重背离且持续时间更久,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有时需要历经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