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的中国数据
(2010-02-27 16:52:57)
标签:
cpi工资统计gdp中国数据财经 |
分类: 股民呼声 |
不必读懂中国统计数字
2010年春晚,小品王赵本山的《捐助》引来恶评如潮。不识数的老赵在捐款时无意中多按下一个零,从而引发了抢寡妇的一系列无聊事件。这件事告诉我们,数学一定要学好,即使学不好数学,也一定要学会数数字。
现实其实就是这样吊诡,这边厢,大家还在抱怨工资涨幅跑不过GDP、CPI的涨幅,那边厢,就有统计局官员立马站将出来,口口声声辩称,在1990年到2000年当中,工资的增长始终是高于CPI的增长,并且2000年以后都是比CPI高出10%左右。末了,还不忘幽默地补充一句:这里的平均工资不包括私企。
据说这一次,国家统计局就称,针对工资“被增长”的说法,私营单位工资现在已正式纳入工资统计,同时还将对工资统计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增加反映劳动报酬结构和差异的统计指标。这似乎又给了大家一线看到真实数据的希望。可反观统计部门面对质疑时总是一副苦口婆心、雷打不动的解释姿态,我们又不敢对这种“改进”太过乐观。连“被增长”的工资都可以用作跑过GDP、CPI的有力证据,那改进过后的统计数字,但凡有质疑,是不是依然可以解释得如此专业如此完善?是否大家依然还是会被扣着一顶不懂专业的帽子,盯着云山雾罩的统计数字呢?
读懂统计数字,不是学好数理化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们不明白前段时间才在说工资增幅跑不过GDP、CPI,转眼间就变成始终高于GDP、CPI涨幅。很多时候,它超出了我们的数学能力范畴。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语境下,统计数字其实只是孙悟空的那根金箍棒,官员想它大就大,想它小就小,这与大家的感受基本没什么关系。
不必读懂中国统计数字。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那里面有你的数字,其实人家根本没下你的米。所以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这样,往往才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