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线垭口——废村垭口——上杏园——高线垭口环越

高线垭口——废村垭口——上杏园——高线垭口环越
燕山山人
2022年4月23日,山人和山川终于走通高线垭口到废村垭口,完成走通南车营西侧山梁的阶段性任务。
南车营位于北大梁向北延伸的两道山脊之中的山谷里,其中东侧的有窟窿山的山脊好走,有成熟路线,也有现成的轨迹,而西侧山脊则比较荒凉,特别是高线垭口到北大梁,几乎没人走过,即使以前有古道也早被灌木封死,因此少人光顾。
南车营背靠北大梁,面向大石河,左右两侧是两条腾飞的巨龙,山谷中清泉长流,大山里煤炭丰富,而且近些年开发了石花洞,享誉全国。南车营和北车营一定是因为军事原因而得名,一定曾经屯兵。
南车营西侧山脊山人走过来两次,都是从荞麦山出发到花儿岭高线垭口下,等于走了整个山脊的一半,而向南的另一半还没有涉足,而那一半明显比走过的艰苦。
山人把探路计划由北向南分成三段,即高线垭口到废村垭口为第一段,废村垭口到上杏园垭口为第二段,上杏园垭口到北大梁为第三段。
探路是其一,其二是拍摄高下垭口南侧的壕沟。上次山人是从西侧爬上去的,这次我们从垭口的东侧攀爬,但还是没找到正路,很钻。不过惊喜的是在距离顶部几米的地方,发现了几个圆形的坑,有一米多深,约一米宽,面向南车营村子方向。费力攀爬到顶部,发现灌木丛中有40米长的壕沟,其中夹杂这几个散兵坑。山川说很像机枪掩体。85年过去了,这里杂树丛生,灌木纵横,很难用尺子测量。我俩稍事休息,刚才登顶是从灌木丛里挤上来的,而且非常陡峭,非常耗费体力。从顶上向南,也不容易,以前的小路很模糊,也早被枝杈覆盖,短短的500多米,有三个小山头,我俩用了两个半小时。
其中一处断崖,也不难,从左右两侧都能攀爬上去,上面开满了小叶梣,类似大花溲疏一样的白花,但长得茂盛和高达,有两米多高。大花溲疏和小花溲疏户外常见,而小叶梣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站在山顶能望见下面的废村垭口,从山顶攀着巨石下去,穿过一片松林就是低矮的黄栌树,再往下就是烦人的灌木。我们看不清有路,只好拨开灌木,强行下降。废村垭口比起高线垭口小很多,长约20米,宽3米,应该是在自然鞍部基础上稍加修整而成的,这是古道的关键位置,连接废村和上杏园。
过去的上杏园因为开挖煤窑,非常富庶,远超当时临近的南车营、口儿村、他窖和英水等村。所以以杏园为中心的乡旅古道非常发达,辐射四周。如南车营-花儿岭-杏园,废村-桑树岭-杏园,上店-桑树岭-杏园,杏园-小楼沟,杏园-口儿村-英水,杏园-口儿村-南道-河南村。这些乡道青石铺砌,骡马运输,日久天长形成奇特的“马蹄窝”,这一奇观,是历史的文物,是农村交流的见证,是乡村文化的纽带,伴随着社会变迁,时代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变化而日益暗淡,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但乡旅古道的繁盛兴衰、爱恨情仇、民族文化却被后世记录下来,汇成西山文化带的一条文化走廊。他不仅是历史文化古道,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古道,还是红色文化古道。
从废村垭口走山腰路,转过几个山弯,穿过两片梯田,就到了杏园山口,一块巨石,中间有个凹槽,好像村子的一把大锁。向右侧望,是一条深沟,沟的对面在陡峭的山坡上,有两条黑丝带,这是原来煤窑的卸煤槽。穿过“门锁”,顺着小路前行,前方是一条石头沟谷,溯谷而上,前方崖壁下一口古井,估计原来村民的饮用水源,我们看水质不够清澈,也许人走水浑了。古井右上方崖壁上就是上杏园古村,也是崖壁上的村庄。
古村散落在山坡上,一条古道向东盘旋,现在修成砂石大路了。山川大哥拍摄古村,山人顺着大路向上一直到垭口,桑树岭垭口。
垭口向南,砂石路直通北大梁,原来的古道销声匿迹,估计被新路掩盖了。垭口下面能下降到黄崖矿,但修路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需要下去搜寻。垭口北侧山脊有小路的路口,估计能到废村垭口。垭口西南侧有几户塌圮的民居,山人没有前去探寻,紧忙顺原路下撤和山川汇合。
我俩顺着古村下面的一条沟谷向北下撤,这条沟谷也是上杏园的交通要道,沟谷中有大闸门,可蓄水,可御敌。沟谷中有个小断崖,上面有一眼清泉,泉水顺着崖壁流淌。我俩下了断崖,在下面水汪洗手洗脸,在河谷中午餐。
继续向下走,两侧山坡都有卸煤槽和废弃的房屋,好像是挖煤人修建的。从这里驮运就方便多了,到了沟底就是宽敞的大路(现在是水泥路),向左通往口儿村,向右穿过花儿岭高线槽运达南车营。
也许是探路走通的喜悦,我俩穿过高线槽,到达南车营饮水处,才2点半。山川和刘艳峻联系,一会儿刘艳峻带着刘文江赶来,四人都喜欢文史寻访,畅谈这一地区中国军队抗战,为下一步户外探访导航。
回望走过的山脊
偶趣
水井
古村
路都是黑色的
垭口,北侧山脊是下次探路目标
南方可达北大梁
桑树岭上的小屋
从这里能下去,到黄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