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石坑寻秘

(2022-03-26 07:53:25)

象石坑寻秘

大石河战役考察组

悠悠大房山,巍巍北大梁,大自然鬼斧神工,奉献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洞穴佳品,如山后的石花洞、银狐洞,北大梁东侧的王禅洞、石花洞和孔水洞,山前更是奇洞竞秀,观音洞、松香洞、化石洞、石花洞、坍塌洞,可谓多姿多彩,异彩纷呈。

然而象石坑和坑里的隐秘洞穴却鲜为人知。它独树一格,除了具有迷人的神话传说之外还有丰富的考古价值。

上店的“象石坑”远不如它正南方的羊耳峪大象石遐迩闻名。燕山三奇石(大象石、奶子石、大张石)之一的大象石与上店的象石坑恰好在一条直线上,位于羊耳峪村南口,现在的羊耳峪家属区中部,敬老院北门。大象石东西横卧,长11.50米,高约6米多,宽5米。呈椭圆形巨石,只有中间部位踞于微凸的花岗岩大石面上,巨石西面有一块小石相傍,远远望去,犹如巨象引领着一头小象在姗姗行走。

  据《房山县志》记载:“羊耳峪大象石,县西北十二里,一名红羊峪。有大石高二丈余,形似象,故名象石。上有唐贞观元年刻石,具文:‘古石异样,其名曰象,问我生时,天地未判。’民国十三年,村人白文珊、赵普泉恐其湮灭,复题‘卓尔不群’四字,刻于石,以记胜。石前有庙,即名象石庵。”

  燕山山人家住东风,祥云和大老鼠家住羊耳峪,曾多次欣赏大象石而发现县志记载有误。第一次刻石为“贞元乙亥仲春二月二”。“贞元”不是唐朝,而是金朝海陵王迁都北京后的年号,故第一次的刻石应为金代石刻,距今869余年。金代石刻的内容为“古石异样,其形类象,问我生时,天地未判。”第二次刻石“卓尔不群”的年代,实为民国十二年而不是十三年;刻石题字的是富白琨,勒石的为白文珍、赵普全,最后刻石的为王永辰。现在大象石的金代石刻已经模糊难辨,而十几年前燕山山人拍照时则字迹清晰。目前看到清晰的是北侧字体较大、醒目的民国石刻。

  大象石以其孤傲雄奇称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前人之所以称它“卓尔不群”,是因为它不仅样子奇大,而且如累卵一样危立于微突的石面,下面接触点极小;远远望去,仿佛摇摇欲动,随时都可能滚下石台,也称飞来石

据传说,大象石也叫飞来石,是从邻近上店村北边飞来的。很久以前,有一个“憋宝”人来到这一带。他围着石头转了几圈,贴着石头听了听,又找两个石匠对他们说:“你们用錾在这石头顶上连凿七天七夜,不管发生什么事儿,都不许歇一锤。这是十两银子,事成以后还有重赏。”

  两个石匠收好银子,爬上飞来石,叮叮当当在上面凿了起来。衣服上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两个人一连干了六天六夜也没敢歇。手里的锤子一锤比一锤重,两眼金星直冒,脑袋嗡嗡作响,好不容易又熬到了中午。憋宝人来了,他贴着石头听了听,搓着两只手说:“快了,快了,抓紧干……”忽然,一位石匠晕倒了,锤子也掉了……就在这时,只听“哗啦”一声,石头裂了一道缝,两只金鸽子抖着翅膀从石缝中“扑楞楞”飞了出来。

  “完了,全完了!”憋宝人望着两只远去的金鸽子,沮丧地坐在了地上。至今大象石上面还遗留着楔入石中的铁錾呢!因为石头光滑,上面的铁錾看不见,但能看见侧面深深的裂纹。

20211226日,祥云、大老鼠、般若、燕山山人随向导寻访考察凤凰山日本制毒洞,随后我们一行五人穿过茂密的松树林向西横切来到东白草坡下的象石坑

象石坑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北大梁风景秀丽,有一只美丽的凤凰栖息在山顶,它每天晨曦飞往南方,余晖回巢。山脚下生活着一对白象母女,母象勤劳,小象顽皮。白象代表着吉祥如意,能给当地百姓带来好运,因此北大梁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和乐。

这时北方来了一位法力无边的巫师,他妒忌这里的富足和繁荣,于是用魔法在小象玩耍地方挖了一个陷阱。小象无知,不慎落入陷阱。大象母亲听到呼救声,急忙前来营救,刚伸出长长的象鼻想把小象拽出来,不料自己脚下也塌陷,扑通一声,掉入一个巨大的深坑。

凤凰傍晚回来,不见平时悠闲的白象母女,内心焦急,不停地盘旋寻找,突然发现北大梁山麓出现30米的大坑,于是就不停地衔石块,救他们。这样一刻不停地干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一次它把石块堆放在凤凰亭,飞回北大梁,力竭而亡,轰然坠落,化为凤凰山。据说,现在的凤凰亭高岗,就是凤凰从北大梁山麓衔来的山石堆成的。

听到凤凰坠落的巨响,白象母子震惊,腾然飞起,想沿着凤凰南飞的路线回到温暖的南方。飞行不久,看到羊耳峪美丽的村落,两侧有东沙河和双泉河,南有丁家洼,北靠凤凰山,想到凤凰是为了救自己而累死,于是翩然降落在羊耳峪村中,每天都仰望着凤凰山,默默祝福着自己的恩人。

象石坑位于上店村北,窝头山以西,松林北部,西白草坡东面,特别不好找。象石坑非常神奇,坑口向南,很窄小,周围被杂树遮蔽,它距离东白草坡防火道不足10米,这个防火道向北直通凤凰山主峰,向南穿松林可到上店村。燕山山人自己走过多次,但始终未能发现道路西侧竟然藏着羊耳峪大象石的出生地。象石坑呈“T”字形,南侧坑口1.67米,坑里面宽敞,有3-4米宽,长29米,高有5米,坑壁的石块奇特,有的类似蜂窝煤,有的像钟乳石,更为奇特的是到了坑的北端豁然开朗,一个东西走向大坑展现眼前,长12.30米,高9.6米,宽度6.50米,这才是真正的象石坑,大象石正好可以躺在这里安睡。象石坑的四壁有化石,向导曾经找到过鹿角化石和动物的牙齿化石,联想到附近曾有化石洞,如果仔细在洞壁寻找,说不定真的还有奇迹。这可真是神奇的大坑,更神奇之处是在坑的西北角还有洞穴,口很小,可以容纳两人进入,进去后非常敞亮,足有十几平米,这个隐秘的洞穴长11米,高2.2米,宽3.5米,呈坡度下沉,小象坑西北角被一堆落石占据,估计以前这里的空间更大,即便如此,这里足以容纳一个排的士兵。看到这里,我们联想这不正是大象用鼻子勾着藏在这里顽皮的小象,腾空而起,顺着美丽的河谷向南而飞,在空中看到羊耳峪村落的美景,翩然而降,成就燕山地区美丽动人的传说。燕山山人在洞穴用手杖一捅,洞壁就掉下一块,看着周围掉落的石块,山人赶紧钻出洞穴。其他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端详奇特的坑壁,觉得有些像动物牙齿,有的像兽角,这里应该是高中地理生物实践课程的实习点。

美丽的象石坑还藏着多少秘密,有待发掘。按风水之说,背靠青山,面对大川,这里应该是风水宝地,然而为了让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被外敌践踏,八十四年前的那场战争,这里有数百位湖北湖南的中国军人,洒尽最后一滴血。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遗憾的是,他们的壮举燕山地区的居民大多不知道,以至文史资料也记录不详甚至有错误。如羊耳峪阻击战,其实战斗的地点不在羊耳峪,而是在上店。当年羊耳峪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浅浅的沟谷,无险可据。可能采访记录的的人不清楚羊耳峪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是羊耳峪、东岭、上店和南台,因此才把上店的防御战记成羊耳峪阻击战,还演绎为两军隔河对峙,日军飞机投弹,大炮轰炸,造成山岗的守军重大伤亡。羊耳峪根本就没有山岗,而东岭、上店、南台都有,最高的就是上店村北面的凤凰山,海拔750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结束了羊耳峪阻击战的不实之说,还历史以本源。

羊耳峪的得名这次也得到了更正。以前流传的是穆桂英在此山谷生下小孩,故得名。其实上店关帝庙前曾经有石碑,记录为“距县城15里,山谷酷似羊耳”。这种说法真实可信,石碑至今犹存,被燕山文物部门移走保存。还有古代的地名很多都是因形得名。羊耳峪的沟脑就是上店,上店恰好位于凤凰山南麓。过去这里山谷丰盈,常年有水,水中盛产鱼虾。后来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工厂建立,水泉渐渐干涸,山谷慢慢干枯。

美丽的传说让人神往和陶醉,残酷的战争令人觉醒和崇敬,敬佩那些勇敢的中国军人,为国捐躯,血洒疆场。

                                                                       20211228

象石坑寻秘

象石坑寻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血战凤凰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