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凤凰山

血战凤凰山
大石河战役考察组
凤凰山位于房山北大梁东部,海拔735.5米,北大梁东端最高峰。它东面是鬼子石刻,西面是鬼关岭、连泉顶,南面俯瞰上店,北面下视黄土坡。站在峰顶可以向东眺望北大寨、平顶山、雾岚山,北大梁是顶门杠,南北大寨平顶山是门户。它居高临下,不仅控制“东门”,而且扼守南北通道。南面是羊耳峪地区,北面是大石河西东走向的河谷。
凤凰山地势险峻,南面是陡坡,北侧是悬崖,山势西东走向,山顶有窄窄的灌木小道,主峰有测高的铁架子,向南有陡峭的小路通磨盘山,北面绝壁陡立,无路可下。凤凰山由于地势险要,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它,就占据了大石河河谷,有效地控制大石河平原。
攀登凤凰山的古道有三条,其一,万佛堂村上山梁一直向西。其二,上店北沟到南车营垭口沿山梁向东。其三,南车营向西南走大槽沟到垭口沿山梁向东。近期驴友又走出几条山路,一、小西沟北行到废弃民居东扒山脊转而北向到大梁向西。二、上店村爬磨盘山攀崖壁小路到凤凰山。三、半壁店观光亭向南攀岩到鬼子石刻转而向西。四、黄土坡管长峪西扒山脊南攀大梁转而东向。五、中合峪向北到吉祥寺然后北攀北大梁。这些山路都不是古道,不能携带重机枪迫击炮等重装备。
凤凰山地区物产丰富,有板栗、红霄梨、苹果、柿子,矿产丰饶,有煤炭、石灰、石板。这一带没有茂密的森林,但山间溪流潺潺,几乎每条沟里都有山泉。由于地质构造上属于喀斯特地形,所以这里洞穴众多,有石花洞、王仙洞、孔水洞、化石洞、观音洞、松香洞。
凤凰山下有五个自然村,分别是羊耳峪、上店、东岭、南台和黄栌子,羊耳峪村最大。
凤凰山作为大石河战役中的制高点,作用巨大。然而房山文史资料的介绍却是寥寥数语,“羊耳峪北大梁凤凰山一带,日军十数架飞机轮番投弹,致使国民党军队伤亡累累”。既无中日部队人数,也无具体日期。这里轰炸的是大石河防线的门户呢还是顶门杠呢?不得而知。
历史事件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让后人如坠五里雾中,于是很多人以为大石河战役就是日军平行推进,守军节节抵抗,步步后撤。
考察组通过利用旧报纸特别是日军战报,发现平顶山也有拉锯战,而不像网上资料介绍那样,8月24日,日军大举进攻,25日占领平顶山,然后追击残敌,又发生羊耳峪阻击战。
看看网上的《羊耳峪迎风坡阻击战》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仵德厚时任第30军30师88旅176团第三营营长,他奉命开赴北平外围房山以北羊耳峪东的4057高地,阻击日军南下。1937年8月下旬,日军向4057高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十余日,日军每天都要向高地进攻四五次,但均未被攻下。尽管如此,仵德厚所率的三营官兵伤亡仍很严重,副营长赵志道(陕西户县涝店人,仵德厚的军校同学)负伤,七连长阵亡。仅一天之中,电话兵就伤亡3人。一天,日军再次集中炮火向仵德厚所在的阵地实施猛烈轰炸。设在石壁后面的营指挥所遭到炮火轰炸,营部8人中有5人当场被炸死,其中一名传令兵的头颅被炮弹炸起落到了营长仵德厚的怀里。仵德厚奋力从炮火中站起,浑身是血地向前沿阵地冲去。就在此时,日军的又一发炮弹落地,硝烟弥漫中,一名士兵的肠子挂在了仵德厚的帽子上……看见炮弹落在仵德厚附近,8连长大喊着:“营长!营长!”仵德厚再次从炮火中站起,大声向8连长喊道:“我活着,快去前沿,决不能让敌人冲进阵地!”仵德厚也冲到8连阵地的最前沿,抱起一挺机关枪就向冲上来的日军扫射。 在4057高地,经过与日军十多天的激战,仵德厚所率三营500多人伤亡大半,仅留下100多人撤出阵地,向南转进。几天之后,仵德厚奉命在通往周口店的大道上占领阵地,并构筑工事。农历8月15日,日军向仵德厚坚守的迎风坡阵地发起进攻。仵德厚说:“当时,日军的炮火非常厉害,一天要向阵地进攻七八次……”仵德厚率部队在此坚守了两天一夜,为友军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次日傍晚,仵德厚营所坚守的左翼阵地被日军攻破,而正面敌人的进攻依然非常顽强。坚守左翼阵地的朱正印排长向仵德厚报告:“敌人冲进了我们的战壕!”仵德厚非常严厉地冲他吼道:“你哩,兵在打哩,你跑到这来干什么?你这是临阵退缩,应该枪毙,你回去,你给我把阵地恢复不起来,我砍了你的脑袋!” 朱正印回去后,收复了阵地,不仅把进入我军战壕的敌人消灭了,还把后续敌人打退了,并缴获了日军的几百枝步枪。在迎风坡与日军激战数日后,仵德厚所率官兵伤亡过半,遂遵命向娘子关转移。
事迹很动人,但颇多疑点。
其一、羊耳峪东面就是东岭,再往东是燕窝山,都是低矮的山包山头,有的几十米,最高的百余米,这样的小山何以阻挡日寇铁蹄。
其二、8月下旬,羊耳峪、上店地区已经沦陷,因为日军在8月29日之前就已经占领凤凰山,有石刻为证。中国军队又何以能在羊耳峪构筑防御工事。
其三、时间不对。文中用了2个时间,“8月下旬”和“几天之后的8月15日”。让人啼笑皆非,“8月下旬”就是8月21日以后了,过了几天,“农历8月15日”,就是将近9月底10月份了,那时房山县城已经沦陷(9月15日),中国军队撤往涿州和保定,又怎么会出现迎风坡阻击战呢?
实际上羊耳峪阻击战应该叫上店阻击战或者凤凰山阻击战。羊耳峪包括羊耳峪、东岭、上店、南台四个村,作者不清楚,故出现错误,也是情有可原。但如果亲临现场,一目了然,就不会写出羊耳峪阻击战。
中国军队大石河防御战布防较为严密,除了有大石河沿线布防,还有纵深设置,比如北车营、朝阳洞、黑龙关、南车营、凤凰山。这样既可以保证大石河防御的梯次纵深又能保护南口战役的后方安全,中国军队进可攻,退可守。南口战役8月8日爆发,8月26日结束。北车营向北过了垭口就是门头沟的鲁家滩。
为了保证大石河防御战的顺利进行,中国军队在大石河沿岸依据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激战羊头岗迟滞了日军西进的速度,口头西面的高地是金城,大石河是汤池。北大梁上的凤凰山是城堡的制高点。
中国军队在北大梁凤凰山构筑防御工事,营部就设在上店村民家中。考察组采访了村民,村民叙述了这件事情,他是听他父母说的。那时,村民杜英家是救治伤员的地点。经过多日残酷激烈的战斗,阻击部队伤亡很大,伤员安排在关帝庙,副营长负伤后在杜英家疗伤,一位连长战死后被抬到了杜英家。在部队请求下,杜家同意将为母亲做好的一口棺材用来安葬牺牲的连长,坟墓就选在村南场院附近的核桃树下。
实地考察凤凰山,战壕位于山顶之下几十米,呈东西走向,很明显是防御南面进攻的,因为凤凰山的北侧是悬崖绝壁。这就解释了为何战壕构筑不是沿山坡南北走向,防止日军西进。因为这时大石河一线的“大门”,还在中国军队手里。凤凰山山顶植被少,没有可以利用的防守地势,而且石灰岩质地松散,炮弹炸弹对守军杀伤力更大。
那么,这股敌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们肯定不是荷枪臾炮,拉着弹药和给养,大摇大摆从辛开口沿着大石河河谷西进的,因为这是河口两侧都有中国军队严阵以待,交叉火力足以封锁入口。
考察组带着疑问,实地勘察上店北沟-北大粱垭口-南车营古道。因这条古道过去很繁忙,南车营的人经常赶着牲口走这里到上店,然后走羊耳峪、岗山、北庄进房山北门。考察组成员虽没见“蹄窝”,但碎石铺地,古道宽阔,而且古道或钻山谷或匍匐于山腰林莽,非常隐秘。
日军善于偷袭,从坨里北部大南峪进北车营,然后向南钻进大石河河谷,随即走大槽沟穿过南车营垭口,溜进上店北沟,可能性极大。
日军由于在大石河西岸山地进攻中屡屡受挫,损兵折将,于是采用迂回战术,从坨里向北,绕过正面的铜墙铁壁,从大南峪进北车营,然后向南包抄中国守军。有历史照片为证,日军走大南峪向北开进,还有北车营、南车营都有和日军交战的记录。
好友猫耳山博客里的图片,在此表示感谢,日军穿过大南峪,向北进军,北面就是北车营
猫耳山的这张历史照片,就是日军走大南峪向北进军。
仵德厚营坚守凤凰山,在山顶构筑防御工事,在敌人飞机轰炸下损失惨重,几天的浴血奋战,后来没有撤往迎风坡而是沿着山梁和山腰撤往小楼沟附近的麻梨疙瘩岭,这时600多人还剩下106人。据采访当地老人,他们描述,小鬼子的飞机是从羊耳峪飞过来,擦着老杨树,声音特别大,搅扰得鸡飞狗跳,能看见翅膀上的膏药旗,轰炸上店及北大梁,投下腌咸菜缸一样粗的炸弹,一颗炸弹一个五间房的院落顿时没了,在山顶上威胁更大,炸起的碎石同样伤人。他们的飞机是双翅膀的,每次就是一两架,一天轰炸五六次。当时的日军飞机有两挺机枪,500载弹量公斤。由于我们没有防空炮火,日军的飞机俯冲轰炸肆无忌惮。
日军的九二步兵炮、九七迫击炮、八九掷弹筒对守军威胁极大。特别是九二步兵炮是专门为崎岖山区山地作战研制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简单可靠、便于移动和隐蔽。炮总重仅212kg,高度为62cm(拆下的炮盾高度为50cm,与重型机枪相当)。它易于拆卸和携带,可以用一匹马拖拽或分离由几个士兵携带,也可以骡马驮运。它是步兵快速移动和随时火力支援的利器。九二步兵炮两人即可推动,拆卸运输方便,威胁极大。它的射界非常开阔:横向射界90度,高低射角也将近90度,弹丸4公斤,杀伤范围半径22米,射程2800米。日军的炮火能轻易消灭守军山上的重火力点。甚至轻机枪也会被迫击炮掷弹筒敲掉,即便这样,守军也顽强抵抗多日。
考察组认为,进攻凤凰山的日军至少是一个中队,很有可能是一个大队。因为只有大队规模的日军作战,才配置灵巧威力大的步兵炮。而一个大队1100人,又不能做到隐蔽接敌,这还有待于考察组继续深入调查。
凤凰山战斗是惨烈的,中国军人意志是坚强的,飞机炸,不逃;大炮轰,不跑。一息尚存,血战到底。残阳如血,血染战壕,倒下的是烈士的躯体,竖起来的是中国军人不屈的军魂。
退守麻梨岭
麻梨疙瘩岭又称麻梨岭,位于双泉河北侧,北大梁南侧,隔西白草坡眺望上店和凤凰山。这次他们在岭上构筑的防御工事,是在岭的鞍部(低洼处),明显吸取了凤凰山战斗的教训。这样做是有效地防空。
考察组两次登上麻梨岭,燕山山人还独自去了一次,第三次是为了走通麻擂岭到北大梁。
麻梨岭能够控制双泉河谷、凤凰山向西道路,上店向西的山腰路,可以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麻梨岭是南北走向,北大梁是东西走向。麻梨岭起于双泉河谷,止于北大梁山顶。地势北高南低。防御工事沿着山脊构筑,大部分呈南北走向,战壕深0.80米,宽1.30米,长60至
13米不等。其中靠近河谷的山头西侧断崖下,利用天然地势开凿了半径2米的深1米多储藏弹药的一个大坑,旁边有崖壁和大树遮掩。在向北的两个鞍部,构筑了环形工事,应该是重机枪阵地。环形阵地在东面,交通壕和西面连接,西面可以临时储备弹药箱。在靠北一侧鞍部,战壕最长。这是为了防备日军从上店西沟向西进攻。这里居高临下,能够发挥火力优势。
麻梨岭隔西白草坡和上店相望,这样日军的火力优势受到射界影响不能完全发挥,而守军正好扬长避短,发挥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的优势。在鞍部设置战壕又有效地避免飞机轰炸。日军飞机都是俯冲轰炸,沿着南北方向轰炸鞍部,容易撞山,从东西方向轰炸,弹着点容易偏差,因为鞍部宽只有6米至15米。吃一堑长一智,汲取了凤凰山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