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视角
——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发展》
数 墨
“我不知道,我想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情。”科斯说,“我不知道明晰产权用哪些方式更好……实际上,我不认为最好的方式在各国都适用。因此,我根本提不出什么建议,除非你们都在一个国家。”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很怀疑我的眼睛,但照片上的罗纳德·哈里·科斯教授的确在侃侃而谈。自从1992年以来,产权已成为报刊和论坛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有些人用科斯定理可以迅速攒出厚如砖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著,产权专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这位产权理论的创立者却告诉我们——他不知道。
这本专访录,源于《经济学消息报》的“诺贝尔大追寻”。他们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对12位得过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就中国的经济和经济学问题进行了采访。上推五年,这恐怕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情;但在1994年他们成功了,这是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注意的明证,也是一件世界首创并轰动了中国新闻界的事情。但近千年来,轰动屡屡被人们制造并日益成为一门技术后,它与欺骗的距离已较过去近了许多。因此,读一读这本专访录,起码可以让人们知道有些轰动的事情还是物超所值的。
这本书并不难读,但有些段落却很难一下子全读懂。尤其对于许多至今把经济学和发财秘诀混为一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只能是失望。科斯们反复强调具体条件的重要,而避免开出包治百病的良方。他们不相信在雾里看花的情况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横扫天下的可能。这种态度,很容易使人想起中国先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成语,使你更加仔细地注意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忠告。
经济学家们显然都具备用一个看似浅显的理论解释很多复杂的经济事实的能力,他们妙语连珠,从他们擅长的领域出发,阐发并强调了某一方面的经济规律,然后审慎但也极为肯定地解释某种经济现象及可能的后果。应该说,他们对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都给予了足够的注意。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有两位经济学家对被全球媒体炒得火热的信息高速公路表示了不以为然的态度,把这一现代概念称之为“不幸的叫法”,他们认为,信息的流动实际上只发生在电脑和电脑之间,而不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流量虽大,但人类的处理能力却极为有限。这倒应该使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对于一个加工信息能力极为有限的国家来说,高速公路上那些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本专访录所搜集的是从大洋彼岸发出的声音,无论其正确与否,这些学者的意见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尤其是一些他们表示疑惑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我国体制上的毛病。小册子的作用,大都是不能以厚薄来论的。但这本专访录的题目,却实在太长了,居然有24个字之多。这似乎是本书最大的缺点。因为萨缪尔森先生说过:美总是简单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 经济学消息报社编 中国计划出版社)
<</span>中国青年报>1997.3.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