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shng)、觥(gng)、觚(g)、斛(h)都是酒器
(2024-06-20 06:22:36)角(jué),
古代的酒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酒器的设计和制作更是反映了这一文化的精髓。角是一种特别的青铜制酒器,其设计既独特又富有象征意义。
这种酒器的形状类似于传统的爵,但与爵的常见设计不同,它并没有支撑的柱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两端的尾部设计成对称形态,这种对称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平衡之感,也象征着古代对于和谐与均衡的追求。酒器的盖子设计则是其另一大特色,不仅实用,也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感。
在古代,这种酒器主要用于温酒和盛酒。温酒的习俗源远流长,反映了古人对饮酒体验的精细追求。通过温酒,可以使酒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醇厚,从而提升饮酒的整体享受。而在盛酒方面,这种酒器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实用性,更体现了古代人对美学的追求。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在官方宴会中,这种酒器都是展示主人品味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所以有角字旁的觞觥觚斛四个字和酒器有关。
觥,这个字的读音是“gng”,它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比一般的酒杯要大,相当于现在的分酒器。
在商周末期到西周时期,觥成为了社交活动中的常客。
这种器物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一种社交礼仪的体现。它的存在,映射出古代社会的交际风俗和礼仪文化。
觥的使用,往往是在重要的宴席、婚礼和仪式等场合,这不仅展现了主人的地位和尊贵,也反映了古代社交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
《诗经·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I will now take a cup from that rhinoceros' horn, Hoping I may not have long to sorrow.)
《国语·越语下》: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飧。』」
《论语注疏·雍也》: 觥亦五升。
《三国演义》:
《金某梅》: 当下姊妹两个唱了一套,席上觥筹交错饮酒。
《红楼梦》:
《儒林外史》: 余大先生抬头看尊经阁上绣衣朱履,觥筹交错。
“斛”,这个字的读音为“hú”,它原本是古代的一种量器名。斛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计量单位,还经常被用作一种酒器。这种酒器的特点是容量较大,可以装入更多的酒水。斛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酒文化的重视。在古代,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斛作为盛酒的器皿,其形态和用途的变化,也折射出古代社会文化的演变。
《神仙传·李八伯》: 八伯曰:「疮乃愈差,然须得三十斛美酒以浴之,乃都愈耳。」
《金匮要略》:
《穆天子传·卷二》:
“觚”,这个字的读音是“g”。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字,广泛应用于宴会、祭祀、朝见等重大场合。觚的外形通常呈方形或圆形,用来盛装酒水。制作材料多样,包括陶瓷、铜、木材等,每种材料的制作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感。觚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饮具,它还是一种文化艺术品。古时候的制作非常讲究,其雕刻主题多为神话传说或风景人物,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
《论衡·语增》: 《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盐铁论·殊路》: 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周礼·冬官考工记》: 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
唐·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