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2024-01-31 18:22:19)1991年,63岁的朱镕基从上海赶赴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中国的经济工作。迎接朱镕基到来的是经济的"疲软"状态。长期来由于市场疲软,产成品积压,工交生产中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很尖锐,企业、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和前清后欠的情况十分严重,像传染病一样困扰着中国经济。朱镕基率领人马积极调查研究找出"三角债"的成因,以固定资产投资为突破口,层层连环清欠债务,雷厉风行将这项最难缠的活速战速效。
从1992年开始,中国出现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供需脱节令物价飞涨,1994年上涨至21.7%。朱镕基果断地三板斧砍过去:一是开粮仓;粮价上涨导致副食品涨价,副食品涨价影响当时物价的2/3,为此两年内国家放出400亿斤储备粮,通货膨胀由此刹车。二是紧银行;1995年7月12日,全国银行会议颁布16条紧缩信贷,开始堵住货票进入市场的渠道。三是砍项目;当时砍重复建设项目,砍得利益集团鬼哭狼嚎。
这三招如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其结果,中国的物价增幅一路回落。到1996年回落至6%,1997年10月份居然出现了中国现代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物价负增长。
至今,人们津津乐道朱镕基的"经济软着陆"。他总结了80年代中国的经济的经验教训,力图既控住泡沫经济,又让经济保持足够增长。紧缩银根,朱镕基把投机倒把、房地产泡沫的资金来源彻底断掉,但对基础性生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正常生产却给予保证。宏观调控,将集中到沿海的过热过多的资金返流到原来的地方去;这种做法既降低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必要增长。
在软着陆的问题上,经济学界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主张继续从紧,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则主张放松。自诩为"经济学大师"的美国在港闻人张五常,那时也对朱镕基说三道四、横加指责。
所以,.....
关于"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从短期来看,当然会对整个金融市场调整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政府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似乎他从北京奥运会回去后,也学到了温家宝的"有保有压";但如何"有保有压",尚无迹象。
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害怕看到美华尔街失火,殃及中国池鱼。有消息称,雷曼兄弟虽然申请了破产,但目前还有一个潜在买家,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中国是否应该出手,笔者不知道。
但有网民说,金融战的残酷性,往往比枪炮更加猛烈,中国曾经在这方面吃亏太多了。日本曾经走过的路和遭受过的重创,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金融保卫战失败,中国必将沦为拉美国家序列。
笔者想到的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已经狠狠地露了一把富,此后至少20年内,应该学会怎样装穷。——本来么,中国还真是穷,不用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