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

(2023-12-14 12:52:56)

 陕北长期受儒、释、道文化影响,除了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世事轮回观念,生活上也有许多清规戒律。并不如《七笔勾》总结的“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那指的是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具备代表性。

      县志和相关资料有零星披露,归纳如下:

      家庭成员间,大大妈妈轻易不与儿女玩笑,那就乱了辈分;兄长亦不与弟媳套磁,那就乱了伦理。但弟弟与嫂子可以。娃娃家躲在圪崂里说悄悄话,老人家要主动规避,不可暗中旁听。夫妻间事情也尽量躲着儿女。老有老的尊严,少有少的乐趣;男有男的业务,女有女的营生,各就各位。这是农耕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这样好,省却了多少矛盾和烦恼。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荀子.君子篇》:“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 ;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 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说的是规矩。社会要有规矩,没规矩就乱套了。规矩与次序有关,不要说人伦,就是东西的次序放错了,找起来都满头大汗,再着点急,弄个脑溢血,还得送医院。

      过日子要不离不即,太冷漠,太热乎都属异常,说明快出事了。儒家传统和《公公烧媳妇》一类的酸曲在陕北并存形成鲜明反差,前者是普遍的道德规范,后者是生活的无奈和个别现象。

      贫富人家的礼仪亦不尽相同,春秋《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清末陕北陷于战乱、饥荒和瘟疫,生活焦苦,娃又生得多。直至我们插队时,还有受苦人一家十来口并排囫囵着睡在一条大炕上,有些事情真就无法回避了。

      陕北尚存有游牧民族习俗,如“敬小不敬老,歧老不歧小”。汉末蔡文姬沦落匈奴多年,对此深有体会。《胡笳十八拍》有“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这于当时当地也有存在的理由。

 

      儒教也读经,读什么经呢?读十三经。诸如《诗经》、《周易》、《孝经》、《论语》、《孟子》,这不都是科举学子们的必读之物吗?不正是贾政让宝玉读的书吗?于是我似乎有点明白了。

      和尚、道士念经,也可以叫读经;儒教的学子读经,也可以叫读书。佛、道的思想是劝善戒恶,因果报应,儒教的核心是经世治国的文化经典。我们现在语文课本中的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部分,大多选自于此。我在北师大念书时也读了不少。历史和文化具有传承性,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尤其是其中的精华。

      儒教是国教,祭的是孔子,旧时从朝廷到地方州、府、县都建有孔庙,又称文庙。据《米脂县志》,明清时已有著名的文庙学宫,培养了不少的进士和举人,可见文庙是读书的地方。与米脂同样火得不得了的便是延川了。据《延川县志》,清道光年县城有2.5公里城墙环绕,不足0.4平方的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儒、释、道的庙、院、宫、庵挤得满满的。如文庙、二圣庙、城隍庙、财神庙、文昌宫、准提庵,加上城外的共有20余座。其氛围令人惊叹。文庙自宋朝迁入城内西北角,历年增补,其中祠、院林立,有节孝祠、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崇圣祠、集贤院,堪称陕北之最。从名称上看五花八门,各有用场,其实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清嘉庆延川知县周元位《重修文庙碑记》云:”而文庙则尤为学校之本也“。又说:”今延川人士不惮瘠贫,毅然举文庙而焕然新之,坚亮美    可垂永久。“”文出两川“是因为重教,儒教的教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教育。历朝延川出人才,是提倡教育的结果,真是名不虚传的文化之乡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人物的品评
后一篇:诗意的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