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大概都听过这句话,“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与南宋相比,北宋的名将确实并不多,狄青算是比较出名的将领。然而,战功卓著的狄青却被人陷害,最后郁郁而终。陷害狄青的人并不是奸臣,而是北宋历史上的名臣欧阳修!
狄青出身贫寒,十几岁的时候代兄受过,以“贼配军”的加入北宋的军队。狄青善于骑射、武艺高强,很快就得到了提升,被选入御马直(禁军的精锐部队)。西夏、北宋开战后,朝廷派遣禁军前往前线作战,狄青入选其中。在西北战场上,狄青作战勇敢,屡建战功,每次作战的时候,他披头散发,带着青铜面具杀入敌阵,勇冠三军。
由于狄青战功显赫,在宋夏战争结束后,他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后南方叛乱,狄青率军迅速平定叛乱。宋仁宗大喜,“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狄青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枢密使,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但却引起了文官的不满!
欧阳修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不断上书攻击、诋毁狄青。狄青刚当上枢密使,欧阳修就写了一篇奏折,后世称为《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在这份奏折中,欧阳修将狄青的战功轻描淡写,“自用兵陕右,已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还说“以臣愚见,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然后引用历史典故,劝说仁宗免去狄青的职务。
欧阳修这篇奏折写得非常具有煽动性,然而宋仁宗并没有理会。欧阳修没有放弃,之后不久京城发生水灾,他又趁机上书皇帝,利用“天人感应”来诋毁狄青。在欧阳修的倡导下,许多官员纷纷上书,欧阳修在最后一份奏折里明确指出,
“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虽其心不为恶,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将狄青赶出朝廷,就是为朝廷消除祸乱的萌芽。
宋仁宗惊悚,便“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经此打击,没过多久,狄青就郁郁而终.。
[此事说明: 1.
君宠是最靠不住的.比如寇准,岳飞.....不论文武.
2.
名(重)臣最担心的也是失去君宠,所以要"主动出击""不达目的,决不收手.
3.
仁宗无主见,不辨是非,所以有了好名声(因为正史是文官写的)
4."好皇帝"经常丢江山,原因是听信了文官"引经据典"的"大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