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花老怪为红颜
万花老怪为红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12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夏重骑兵冲杀...,宋军抵挡?

(2023-11-07 22:17:33)

Ø  提起北宋军事体制,其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Ø  提起北宋军事体制,其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更戍法

     自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成为地方上的实权人物,赵匡胤为避免宋朝重走五代十国的路子,在杯酒释兵权后,采取了更戍法,客观的说,这套规则确实斩断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感情纽带。

       但是它也带来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造成了将领不熟悉所带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也就影响到作战效果了。

        唐朝之所以爆发安史之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唐玄宗自己坏了规矩。本来,各个都护府或节度使的任期一般是一到三年,之后会被调回京城,于三省六部就职,甚至官至宰相,这就是出将入相。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节度使长期任职一个地方后,很可能就会经营起自己的势力,频繁调动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二是回京后虽然不再担任军职,但边事一开,他们的从军经历有助于为皇帝献计献策,这远比后代文人朝堂吵架模式有用的多。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宠信安禄山之辈,长期经略北方的安禄山终于尾大不掉最后叛唐。

可见,更戍法并不是造成宋军经常吃败仗的根本原因。

Ø  就战术而言,北宋犯的致命错误是将从中御

所谓将从中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事任免权,再就是临阵指挥权。

宋太祖对人事的任免不仅仅是局限于将领,从枢密院到宿卫诸将,哪怕是地方厢军的一个百夫长,其他人都不得染指,补一小校,汰一赢老,必奏籍于中而俟上命,凡事皆乾纲独断。

Ø  在禁军管理上,诏殿前、侍卫司,自今非时宣召军士,候见御宝文字乃得发遣,无则画时覆奏,也就是说,除了赵匡胤,其他人无法调动禁军的一兵一卒。

在北宋立国之战的时候,赵匡胤不可能参与每一座城池的争夺,他又想出来一个办法:阵图。赵匡胤身居宫中,通过手诏的方式,遥控指挥前线。不管前方战事如何,也不管当时的具体情况,一线士兵必须凭借阵图应敌。

这个规则,在北宋灭巴蜀、平南唐的时候没什么毛病,其原因主要是对手实力不够。但是当对手换成北汉甚至后来的辽国时,其弊端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Ø  979年,宋辽之间发生满城之战,按照惯例,宋太宗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但是右龙武将军赵延进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要是按照送过来的阵图迎战必败无疑,赵延进和监军李继隆等人找到殿前都虞侯崔翰讲实情告知,事应有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在赵延进、李继隆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的情况下,崔翰才同意废掉阵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图部署战斗,此战最终取得胜利。

就军事才能来说,赵匡胤在两宋帝王中当属翘楚,他的阵图尚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宋太宗也算是有实战经历,但是后续帝王依然延续此制,就未免呆板了,其应敌计划多与实际不符,且事事掣肘,宋军在战场上就完全变成毫无招架之力的活靶子了,特别是遇到西夏重骑兵冲杀的时候,宋军又何以抵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