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公司常务董事shiroutenge发表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2023-11-02 15:14:39)
姑且抛开行政不谈,众所周知,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的发展,即指人们对某种价值观逐渐“认知、认可、认同”的过程。既然是“软实力”,就不能简单地采用“硬办法”来对待。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奉行功利主义的时代,“硬办法”往往比“软实力”能更快见效。特别是在“领导意志”的强化下,“用数字说话”似乎成了吓唬属下最管用、也貌似最公正的办法。而“绩效考核”从GDP、到收视率、发稿量、码洋数……比拼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绩效考核”很容易演化为“泰罗制”的翻版——计件化。以我所在的媒体行业为例,媒体人工资收入,主要由“基础工资+计件工资+职务津贴+年终奖”来构成,而“计件工资”在这里面占了大头,包括发稿量(字数)、收视率、点击率等一切指标数字。
“奖勤罚懒“或许是“计件制”之所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但文化产品毕竟算是特殊商品,如果达·芬奇每分钟都能画出一幅《蒙娜丽莎》,那么,我相信这张作品的价值,不会比一张卫生纸昂贵多少。简单的“以量取胜”评价,最终会导致媒体人形成一种生产垃圾的恶习——因为按照投入产出比精算,“量高质次”总比“量低质优”更有竞争力。尽管我们也可将“优劣”纳入评价体系,但评价优劣的成本,远高于对简单数量的统计。故所谓的“比较优劣”,到头来不过是做做样子,即便实施了,也无非换成“收视率”或“点击率”罢了!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句话虽显极端,但恰恰击中了“娱乐至死”精神广泛流行的要害——越庸俗,越容易流传。特别是,国家的公共媒体平台“唯收视率”的结果,就是严肃和深度的内容惨淡经营,并渐次被泛娱乐化内容所取代,“高值易耗品”和仿制品大行其道,独立性、原创性内容日益萎缩。
大约在2007年,曾经多年担任索尼公司常务董事的天外伺朗(shirou tenge)发表过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亲眼目睹了自2000年以来,索尼公司由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的过程,他认为,一味推行“绩效主义”正是最致命的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