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为何不逃?
(2023-10-25 16:52:24)
l
据梁启超《谭嗣同之死》记载: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于被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呜呼,烈矣!
据说谭嗣同行刑时被砍了二十余刀才断气,其状甚惨。其尸身被暴尸数日才被人收走掩埋,留给世人一段无比悲壮的怀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促使他引颈就戮,慷慨赴死呢?
首先应该是光绪帝的原因。谭嗣同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底层人士,自从被光绪帝赏识后,一跃成为四品卿衔,协助皇帝变法维新,官职实际上位同宰相,可谓一步登天,人前显贵。那么作为臣子的谭自然感恩戴德,何况光绪的变法理念还和自己一生的抱负息息相关。既能借助皇帝之手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能博得帝王欢心位极人臣,此等两全其美的事谭嗣同岂能不高兴,所以说对光绪帝的知遇之恩,谭自当涌泉相报。
这也是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时,谭嗣同仍然怀有侥幸,千方百计试图将光绪营救出来,而没有逃脱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戊戌变法.王五传记》记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逮捕入狱。做为谭密友的大刀王五心急如焚,联络各地反清义士,并花重金买通狱卒,准备营救谭嗣同。但都被谭拒绝了。谭嗣同对王五道:皇帝尚在囹圄,做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王五苦劝无果,只能黯然离去。
其次应该是和谭的家庭有关。
说起谭嗣同的家庭,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谭继洵(1823—1900),晚清重吏,于京城户部任官十六年,调通州监督坐粮厅,一年即调任甘肃巩秦阶道(1877年),六年后升任省按察史,隔二年提任布政史(管理一省财赋人事),于甘肃任职达十二年;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抚,尝两次兼代湖广总督,为正一品封疆大吏,累官赠光禄大夫。
可以说谭家乃是富贵之家,谭父作为一品大吏,家世显赫,不说富可敌国但也家境殷实。本来谭父就对谭嗣同的变法之举相当抵触,认为他被人诱导而误入歧途。怎奈谭嗣同心意坚定,变法之心不改初衷,虽百死而不复返,最后宁愿人头落地亦不肯流落他乡。谭继洵做为朝廷重臣,自然难免株连其中,丢官罢职还是轻的,就怕老佛爷雷霆一怒,到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个道理,谭嗣同岂能不知。所以说他才在康梁如惊弓之鸟般亡命天涯时,尚能稳坐钓鱼台。不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当初不听父言已是心意难安,如今变法失败若是逃之夭夭岂不要祸及家人,如此失德之事谭必不能为之。惟愿以己之身换家人平安,如此,九泉下才能心安矣!
还有一点就是谭被捕时已是带病之身。谭嗣同,字复生。在谭年轻时,他的家乡流传一种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几乎全部死去。谭嗣同不幸也被传染。他病了很长时间,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但最终他奇迹般地痊愈了。谭嗣同康复后,就以复生为字。
不过成年后的谭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自感大不如前。他之所以力推变法,可能也是感到人生无常,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国家羸弱困境而奔走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最终,谭嗣同决心为变法不惜一死,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就义,虽悲壮且震撼世人!
谭嗣同心系维新并非为了一己之利,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在为了自由理想的道路上冲锋陷阵,不畏生死!
后人曾撰写对联悼之:“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实乃对谭公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