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苦口婆心劝阻袁绍,莫要“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
据记载: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见到过这则谶言。在刘秀和蜀郡太守公孙述,(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进行谶言理论论战时,提到这则谶言。当时刘秀给公孙述书信中说:“代汉者、当涂高。应是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解读
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汉者,汉朝的皇帝,刘姓不包括王莽。六七四十二是数字,数字总和为29,即29代汉者,当涂高也。这个“当涂高”,其实与魏无关,许多年没解读出来,又是出自断句之祸。真实解读:汉朝出了29个皇帝,做帝王这行,刘家是高大上的。
- 代汉者当涂高”是流传很久的谶言,袁术 对袁氏的天命归宿深信不疑.因此率先称帝.
l
当袁术败局已定,已经处于不知所为的他,向其从兄袁绍建言“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在袁术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是狂妄,反而是符合天意所归的受命之举,他坚信即便自己败了,但袁氏受命而王的前景不会改变,虽然袁绍曾与他有过节,但他对袁氏的天命归宿深信不疑。
袁术如果从称帝之后时势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些细节体少为人知。
汉末除掉曹操、刘备、袁绍、刘表、公孙瓒、孙策、孙权这些头面人物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拥兵自重的小军阀,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不太知名的将帅的败亡过程,就会发现当他们被击溃之后,往往在败逃路上就会被部下或亲兵杀掉,提其人头投降到曾经的敌人麾下,既能免死又可改善自身待遇,在儒臣看来这明显属于叛臣之举,前有陈胜之车夫,后有隋炀帝之骁果,三国前期更是不胜枚举。可袁术在几经惨败重挫之后,狼狈来回了几个回合,最后从容发病呕血而死,从这种结果来看,袁述阵营内部有一股支持其称帝合法性的力量,在他将称帝之举向群僚征求意见时,史家基于维护汉室正统而写下“群臣不敢言”,但对比袁绍以耿包劝其“应天人,称尊号”之意见咨询军府其它僚属时,随即遭到“僚属皆言耿包妖妄”的大规模反弹,可以推测出袁术的僚属即便不是全面,也是大部分默认其称帝是“应天人”了。
当袁术的败讯与其遗终建言传到袁绍之处,同样引发了一场关于天命是否转移的政治风暴,这场风暴随即引发了袁绍挥师南下官渡的序幕。主薄耿包建议袁绍称尊号,这里透露出两层意思:
一是不称尊号无以号令文武僚属,毕竟汉帝已经在曹操掌握之中;
二是袁绍确有应天承运的资格,连袁术都感受到谶言指向了自己、指向了袁氏,袁绍没有理由感受不到。
可结果是袁绍的军府僚属大部分不同意,为此袁绍只好杀耿包以自解,随后打算出兵许都。谶言之争似乎是一面倒的情势,但其实幕后远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袁氏最终的失败,郭图、审配给读史者的印象恐怕是妄人居多,但官渡战前他们与沮授的来回辩难,却真实流露出袁绍阵营内部对汉帝是否仍然拥有合法性这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当沮授苦口婆心劝阻袁绍莫要“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时,郭图、审配的反应却是“武王伐纣,不为不义。况兵加曹操,而云无名?”
这种露骨的表达完全没将汉帝权威放在眼里,沮授很明显是想说汉帝在曹操手中,天子号令会给袁绍带来负面影响,而郭图的意思却像是在传达“哪有天子号令这回事,摆明只有袁公与曹贼”,将武王商纣分别对应袁曹,玄外之音一听即知。以前多将郭图与沮授、田丰的争论放在军事战术层面进行对比,但如果细心感受双方辩论内容所处的当时环境氛围,就不难疏理出针对谶言的两股意识形态之争。
师
出 无 名 ,必 败 无 疑 .
"正 统" 观
念(人心向背), 必 须 考 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