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为何缺兔??
(2023-06-11 07:16:09)
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中写道:“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但可惜(疑)的是:兔子也是人所饲养,皮毛肉都于人有用,为啥不算(七)畜?
- 1990年,学者马尚礼明确指出,中国家兔应是由外部引入,时间是在欧洲人把野生穴兔驯化成家兔以后的世纪之间或更晚一点。近年来,动物考古研究人员王娟通过研究,进一步认为,中国古代的兔子是旷兔,这种兔子是不能被驯化的。约在明代中期,人们从欧洲引入由穴兔驯化而来的家兔,这种家兔在中国境内的大规模传播以及地方品种的早期形成发生于明末清初。西方的动物考古学家已经厘清了最早的家兔起源于欧洲的发展历程:在全新世早期,穴兔的分布范围局限于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南部;后来,在人类的作用下,生活在法国南部的穴兔种群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及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家兔的驯化开始于中世纪,最晚到16世纪,家兔的驯化终于完成。由于中国的考古遗址中没有发现过穴兔的证据,因此,上述马尚礼和王娟两位学者的观点是可信的。
- 兔子没有固定的发情时间,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一年可以生育数次,一次能生数只,属于生殖能力比较强的动物。我依据多处考古遗址中都发现兔子骨骼、洛庄汉墓出土过关在 两个木笼里的兔子、《诗经》中有抓捕和烹调兔子的描写、汉画像石中有宰杀兔子的画面、《木兰辞》中对雄兔和雌兔的细致描述等,推测在中国古代,兔子不是稀有动物,古人应该很早就有抓兔子、吃兔子的行为,因此,也很可能就有相应地饲养兔子的尝试。否则,洛庄汉墓的陪葬坑里不会出现两笼兔子。洛庄汉墓动物陪葬坑里出土的其他动物——绵羊、猪、 狗——都是家养动物,它们都有被人饲养数千年的历史。坑中放了这些家养动物,再放入一种完全是野生的动物,且数量不少,显得有点不可思议。因此,将那些兔子推测为人工饲养的动物似乎更合理。这个推测还有文献为证,比如记载西汉逸事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有西汉早期梁孝王刘武建筑兔园的记录:“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 这应该是人为地控制兔子的一个尝试。王娟的研究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家兔是明代时期来自欧洲的。
- 但我认为,由于中国的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具备了饲养六畜的能力,特别是在距今约9000年以前就从狼和野猪中成功地驯化出狗和家猪,证明了他们具备丰富的驯养动物的知识和经验。有了这个前提,可以假定古人尝试对抓获的野兔进行饲养的行为,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尽管能够对抓获的兔子进行短期饲养,但想长期饲养,包括人工干预兔子繁殖的努力,可能直到明代之前也没有成功。中国古代发现的兔子是旷兔,旷兔和穴兔种属的不同可能是没有饲养成功的根本原因。这里要强调的是,尝试饲养和饲养成功是两个概念。古人从尝试饲养兔子到成功饲养兔子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直到明代引进穴兔,才开启成功地饲养家兔的历史。
后一篇:一篇文章反复读,墙上吴钩响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