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bmiddle/5d99c70fx76f4d30d0d0b&690
让爱导航——德育工作零起点之感悟
题记:
爱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远照亮我前行的路径,引领我不断向着目标迈进、迈进、迈进……
正文: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家,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托给他们。”每每忆起这句话,便深感自己肩头的责任之重;促使自己时时反省是否无愧于“人师”的称谓。“德,国之基。”是啊,一个国家的国民品行和社会公德的水平如何,关系到国家兴亡、政治成败,它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石。素质教育德为首,教育创新德为先。本文仅就德育工作“零起点”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与同行交流、共勉。
一、何谓德育工作“零起点”呢?
和诸多的同行们一样,笔者曾在教学一线担任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年,相继进入一所所陌生的学校担任管理者,因此有机会多次面对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所以对每一批“新生”实施的德育工作便都会从零开始,笔者将其称为德育工作“零起点”。
二、漫漫德育路,让爱导航。
每当同事与我探讨“如何出色地完成从零起点的德育工作”时,我都会想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说的话:“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的学生”。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智力素养、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首先,一个重要的品质(不具备这个品质就不能当校长)就是深深地爱孩子,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了解并觉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因此我想:不管是作为一线的教师,耕耘于教坛,还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都必须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的信念、意志、情感、习惯等施加长期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昭示启迪等综合影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始终铭记,那就是:爱,是教育的起点;爱,也是教育的归宿;漫漫德育路,让爱导航。
三、用爱和包容架设起与教师沟通的心桥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立校之本;而管理之根本是经营人心,只有净化人心、团结人心、调动人心,学校才能万众一心。那么,用爱和包容架设起与教师沟通的心桥,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真正关心广大教师,使广大一线教师成为德育教育的行家里手,是每一名成功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获益良多。陶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宗旨,告诫教育工作者“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他“待学生如亲子弟”,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令我们明白了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教好自己的学生。
同时我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将热爱学生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切实使大家领悟了“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以及陆廷荣老师在《爱生——教师的天职》中讲到的“一百位不成功的教师,可能有一百条失败的原因;而一百位优秀教师,却都有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这就是热爱学生。爱生,是教师的天职”的真切含义;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托尔斯泰语),力求做“一个完美的教师”。
“栽树栽根,育人育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我校教师们努力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和行动,激发学生兴趣;灵活运用直接式渗透和间接式渗透,进行德育教育。即一方面利用现有德育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认知、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另—方面教师们充分挖掘蕴涵在各科知识中的隐性德育因素,在知识传授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启发,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着力于道德意志的培养、情感的陶冶。
四、从爱起步,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走向成功。
当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之后,怎样从爱起步,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走向成功,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不懈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由德育概念到德育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
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需要从小抓起,而且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反复训练,才能逐渐养成。
我们深知:青少年只有将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德育影响(外因)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和心理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动机,产生一种积极的行为倾向,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矛盾斗争,并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矫正、自我塑造,从而在一种被激励与肯定的状态中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跨越,实现道德品质“质”的飞跃。
教师们将高尚纯洁的师爱溶注在教育中,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运用“夸张”的赏识,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心态中成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性强、内容具体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感受,使德育渗透进孩子们的灵魂、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用爱和理解铺设与家长沟通的心桥。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曾对本校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89户中,家庭教育方法正确或基本正确的25户中,学生品行不良者仅1人;家庭教育导向不正即仅重智育而轻德育的51户中,学生品行不良者8人;而一味溺爱放纵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13户中,学生品行不良者6人。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全面地发展;调查同时发现:家风不正、家庭结构缺损(父母离异的家庭)、家长个人素质不高的家庭,其子女的品行不良率远远高于健康正常家庭的子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导家长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高尔基语)同时积极设法拓宽家教渠道、努力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如:制定“家校联系卡”、建立“家长档案”、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等,受到了广大家长朋友的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不断优化环境,于无声处育桃李。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被赋予一定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能令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优化环境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校让校园、教室四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真正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努力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也说话”,努力创造优美、宜人的育人环境;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教育者的职责不光是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环境的整洁、优美,比打扫环境卫生更重要的是打扫学生的心灵,我们力求用优美环境塑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切实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效果。
后记:学校德育,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数年“零起点”德育工作的积累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是教育的起点;爱,也是教育的归宿;爱生,是教师的天职!在德育实践中,只有用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才能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尽快升华为道德信念,更加有效地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是爱,让我找到教育的真谛;是爱,引领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让我们用爱为孩子们点燃心灯,照亮他们漫漫的人生旅程!
漫漫德育路,让爱导航!
http://s2/middle/5abd5fd1g9d7f81d28151&690
http://s2/middle/5abd5fd1g9d7f81d28151&690注:两个月前籣馨因病入院,近日已返家休养。许久没能及时到访朋友们的家园,望谅。
今天重返博客,各位发送的纸条、留言等,已查阅。谢谢一直关心我的博友们,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http://s2/middle/5abd5fd1g9d7f81d28151&690
谢谢安之若素博客圈博首推荐此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