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鲁国孟子楷体冰雪兰馨草根名博漫步籣亭 |
分类: 文学常识 |
http://s12/middle/621c96c2h92fa4436040b&690
http://s3/middle/621c96c2h92fa45c4e332&690
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http://s1/middle/621c96c2h751906aabbf0&690
其次,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http://s10/middle/5d99c70fh8e996b81e0e9&690祝朋友们永远快乐、儿女成才、家庭幸福。
http://s10/middle/5d99c70fh8cfc0c1cd6c9&690
欢迎漫步
唯美籣亭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