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健工 《福布斯》杂志中文版,福布斯中文网总编辑
我访问的一些城市,包括《福布斯》中文版做过论坛的城市,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书记市长们最关心的话题,都是创新,都恨不得像招商引资那样,搞出个把硅谷出来。但是,他们需要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创新,尤其是可持续的创新。
政府首先要区分做创新与做产业之间的区别。从科技史上看,创新,尤其是可持续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的结果。英国科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中提出,世界不存在伟大的设计者,而是通过小的随机变化前进的。科学的发明中充满了偶然和运气。宇宙大爆炸理论,源自贝尔实验实的 两名无线电天文学家爬上一个巨大的天线时,为了寻找到以为是引起噪音的鸟粪,结果听到了来自宇宙的微波辐射。青霉素是偶然发现的。伟哥本来是治疗高血压的 药品。许多技术和工具的应用,都是意料之外的。
创新的随机性,意味着创新需要反复尝试,经历失败,承担风险,付出代价。美国就是为全世界承担风险的地方,这正是其具有创新力的原因。全球从电 脑科技到互联网最成功、规模最大的公司、新的技术、商业模式都产生在美国,而互联网泡沫崩溃表明,美国在创新方面经历了巨大失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 才有门户、搜索、社交、移动互联、云计算,才有硅谷一批伟大的高科技公司。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承担了全球性创新的风险,这些创新的成果才能为其他国家,尤 其是中国所模仿和学习,产生更多本土的创新。
最近,硅谷两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维克多· 黄(Victor W.Hwang)和Greg Horowitt 写了本书《热带雨林:打造下一个硅谷的窍门》—把硅谷比作一个不断产生和进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雨林。
典型的热带雨林富含原生的碳、氮、氢、氧原子,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动植物群落。这里的空气、土壤养分、温度等条件鼓励动植物 的新物种产生。雨林只是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以培养意外的进化,而最有希望的生命形态,总是出人意料地崭露于异常肥沃的环境中。因此,热带雨林模式并不试图迫 使个体产生创新,而是设计与营造合适的环境,培养创新自主地生成并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总是预先设定目标,譬如做个苹果公司出来,或者拍个冲击奥 斯卡的大片,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创新来自于“热带雨林”而不是“庄稼地"------播种之后,收获几乎是确定的。
《热带雨林》相信,最大的价值产生于最不类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人们的专业多样性越强,交流的价值潜力越大。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能 让陌生人之间结成一个互相信任的“部落”,并且为新产品和技术而进行实验,人才、技术、思想、资本的交易成本达到最低。陌生人迅速建立信任,源自美国西部 开发的文化 —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从全世界各地到美国西部开拓(这样的例子,还有创新能力极强的以色列)。硅谷祟尚个人主义,但同时个人都会积极参与到围绕某些新的 产品或者思想而形成的社区中。
所有这些,对于想复制硅谷意味着什么呢?做创新最重要的是提供创业的环境,而不是事先计划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行为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行为,而 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应该是专业背景多样性的个体之间充分交流与交易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或者人际关系网,让人才、思想和资本更加自由地流动, 创新就可以持续。所以,创新并不是有了人才(通常是拿了博士学位的海归)、资金(往往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买单)、土地(政府建立园区并提供各种设施,包括 土地),然后政府“种庄稼”可以“种”出来的,而是需要“热带雨林”。如果政府做创新陷入招商引资的思维,而并不去改变人们的行为,肯定会失败。如果在文 化上不去培育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共生关系,政府对风险资本的补贴也不会产生效果。
创新最根本的是大学制度。当政府急着从海外挖回1000 个钱学森时,也不要忘记钱学森著名的发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从总理到地方官员都着急中国不出乔布斯时,不要忘记乔布斯所产生的文化与制度环境。
(本文也发表于最新一期福布斯中文版iPad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