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帝王陵 我们在行动------虎牙随拍

标签:
虎牙摄影西部网拍客团咸阳唐建陵唐帝王陵杂谈 |
6月1日,由咸阳市文物旅游局主办的“保护帝王陵我们在行动”主题活动在汉阳陵拉开了序幕,本次活动邀请了省内的多家媒体和专家、学者以及热心网友参与,对咸阳境内18座帝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的探访。旨在呼吁各界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为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长陵又名“长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率沛县子弟三千抗秦,后称帝,建立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长陵的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胜景,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著名的枢纽要地。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3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绵延达15里。根据史书的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大都陪葬于此,唐代诗人唐彦谦有诗云:“长陵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这些累累连绵的坟冢,从某种角度再现了汉初文治武功的盛况。
茂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约40公里处、渭北高原上的南位镇茂陵村。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规模宏伟,是西汉帝王陵中最大的一座。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彻,景帝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向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说法。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长达53年之久。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的北梁山。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墓依山开凿,海拔1047米。1958年~1960年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陵墓进行了考古勘查。
靖陵是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陵中第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由于该陵多次被盗,破坏严重,墓内的壁画已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壁画的艺术水平远不能和盛时的相比。1995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县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711~762)墓。建陵依山为陵。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陵墓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石刻。有汾阳王郭子仪、汧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的陵墓。根据《旧唐书·太宗本纪》的记载,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为埋葬长孙皇后而开凿,至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时全部完工,历时达13年。1962~197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查。
唐贞陵
崇陵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围约20公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长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拴板,浇灌铁汁,极为坚固。陵园有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五对。玄武门有仗马三对。在朱雀门外还有立人石像八尊,均系王宾,现只存下一人。石刻虽遭破坏,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伟壮观
唐庄陵是唐敬宗李湛(809~827年)的陵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村东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庄陵平地起冢,封土呈覆斗型,陵台底方形,边长57米、高17米。
唐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寝,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