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壶口

标签:
壶口瀑布黄帝陵大禹治水九州黄河 |
分类: 拾逝中年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到壶口,是感受不到黄河那种绝决气概与凛然气势的。
在距离壶口很远的地方我就已经听到了黄河万马奔腾、天崩地坼般的咆哮,看到了从山谷之上笼盖着的厚重水雾和忽闪忽现的七彩霞光。我急切的跑了过去,我要近距离的目睹壶口瀑布壮烈的身姿。等我到跟前才傻了眼,从头到脚,一身黄泥水。
这里可不是婉约如小家碧玉的江南园林,而是从青藏高原奔袭了几千公里,在这黄土峭立的石壁间劈开裂口,呼啸着冲向东海的巨龙。其势不可挡的斗志,与天同在,与地共生,人挡杀人,鬼挡杀鬼。在壶口瀑布面前人太渺小了,要掌握好距离,距离就是敬畏。
这条从巴颜喀拉山流出的大河,到了晋陕峡谷,宽度由三百米被骤然压缩到二十至三十米,从二十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黄河一入壶口,势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卷起千堆雪。然后再在沟谷两侧的滩壁上散开,汩汩如
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而且是移动的瀑布。由于黄河水中巨大的含沙量和湍急的水流速度不断的冲刷,造成河床不断被侵蚀,致使断崖位置不断向上游移动。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到公元813年,壶口瀑布距孟门北已经1660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米。如果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来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不知道一千年后,壶口瀑布会在哪里。
“壶口”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歧”,相传它的形成和大禹治水有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但也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泛滥的洪水无边无际,淹没庄稼,淹没房屋,人类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治水就是治国。
我们熟知大禹治水,其实他的父亲也治水。禹的父亲叫鲧,是尧在世时治理洪水的人。鲧治水九年,采取的策略是"水来土挡"。说白了,就是堵,没有效果。后来舜即位,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并死在了那里。舜任命大禹继续治水。
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大刀阔斧,改"堵"为"疏"。他因势利导,清晰的知道治水须顺水性的原理,确立了“水性就下,导之入海"的治水思想。大禹治水主要就是黄河流域及其支流,眼前涛声如雷黄浪翻滚的壶口,一定是他治理的重点。大禹治水这种人类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骼,成为民族强大的力量之源。
大禹还有更大的功绩。他在治水的过程中,以高山大河为坐标,为中华民族奠定了九州疆域。从黄河的源头到终点,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海,我大禹疏导过的江河是我们的,以及江河流过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凡是有我大禹足迹的地方都是我们的。
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可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九个城市,而是中国最初的领土雏形。让我们来看看九州的分野:
冀州,就是现在壶口所在的地方,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戈壁沙漠为界。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荆山、黄河之间是豫州;华山南部到怒江之间是梁州;
山河安定了,九州统一了,中国形成了。大禹功不可没。
我们总说自古以来,何谓自古以来呢?我想,大概就是自传说以来吧!
我不禁把头扭向了壶口瀑布的西方,据此160公里外的桥山上,那里有一座陵墓葬着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他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死在黄河边,埋在黄河边,他一直守望着黄河,他与黄河不离不弃。他看着黄河边上的子孙们怎样把都喝着黄河水的家庭联成了一个个部落,又把同喝一江水的部落化成了一个民族,他又看着这个民族像黄河水一样怒吼着冲出壶口,紧紧拥抱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文化自信,沉稳静默的流向天边,流成永恒。
穷崖看水,淡定才知绝境美!
天开壶口,人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