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部好戏赏梅兰 陈凯歌功力恢复尚需时日

(2008-12-05 21:20:37)
标签:

娱乐

  欢迎陈凯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使得电影《梅兰芳》保证了不俗的艺术水准,至少没有给“恶搞”留下太大空间。但也许陈导刚回正轨,还不太习惯,还可以感到十分明显的紧,四处留下磕磕绊绊的痕迹。

  从节奏、情节乃至情绪上,影片都可以分成两截。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的“斗戏”,精彩之至。只这一段,即可窥京剧之斑斓,老少两个同样令人钦佩的艺术家跳脱出来,让观众过足戏瘾。不过遗憾的是,这种张力随着成年梅兰芳的登场,一点点被消解,让人总有“差一口气”之感。

  首先是后半部只有情节,没有细节,也就是没有“戏”。事实上,梅兰芳在抗战时期的经历,是非常跌宕起伏的,无需太多“创作”,只尊重史实,就极为抢眼。

  比如,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早就逃离上海,在香港蓄须明志,登报昭告。而片中梅兰芳(其实是黎明)一直是最后为了拒绝某一场演出,一夜之间长出胡子,大大削弱了梅与日本人周旋的力度。

  比如,梅从香港回上海后,仍然拒绝与日伪合作,曾有过轰动上海滩的“毁画”之举。当时梅兰芳罢歌罢舞,为了生计开始卖画,他的国画被大众喜爱,但日本人为了捣乱,在梅的画展当日,事先把每幅画都别上纸条,分别大书“汪精卫订购”、“周佛海订购”、“岗村宁次订购”等,弄得市民走避不及。梅闻之大怒,和夫人一起把所有的画都用剪刀剪碎,让参加剪彩的汪伪达官贵人们目瞪口呆。

  诸如此类的史实,远比目前编剧们编织的情节要高明得多。

  此外,我最失望的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戏,本来这应该是下半部的另一个亮点,无奈,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梅孟之恋设定为一见钟情,这就完全忽视了梅兰芳的身份逻辑。梅当年已是名满天下,名角中的名角,而且人到中年,阅人无数,怎可能一见孟小冬,就像个初出茅庐没见过女人的小伙子。其实梅兰芳对孟小冬首先是从艺术上认可的,爱屋及乌到了金屋藏娇的程度。甚至可以说,两人是艺术伴侣也不为过。但片子中黎明看见章子怡一愣,马上坠入情网,连基本的生活逻辑都不合,又怎能征服观众。用今天的时尚诘问:“给个理由先”。估计陈凯歌是无法圆满回答的。

  当然,不用苛责任何人了。尤其不要总是动辄与《霸王别姬》比较,毕竟离开久了,功力恢复需要时日,刘翔腿治好了,一上跑道也别指着拿冠军。咱们就知足吧。

  年度贺岁大片《梅兰芳》昨日举行了超前点映,剧中配角余少群、王学圻的表演形神兼备赢得大部分观众叫好,相比之下,黎明形象过于高和胖,眼神比较木讷,对于梅兰芳温和谦恭只学到形而未入神,总体来说不过不失。陈凯歌在忠于历史上的过于小心翼翼,使得整部戏如同戴着枷锁跳舞,缺少再创作后神来一笔的惊喜。

  《梅兰芳》由“斗戏传”、“弃情记”、“秉义志”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和王学圻饰演的“十三燕”从师徒变成宿敌打对台,两人分别斗戏三晚。舞台上的热闹繁华与曲终人散后的冷清、一老一少的辛酸对话更是形成强烈对比。相比之下,被外界期待的“梅孟恋”则显得平淡如水,孟小冬如何成为梅大师的最爱,不够有说服力。比起《霸王别姬》中强烈的爱的冲突,无论两人的送花送伞,还是《游龙戏凤》中的斗戏,既没有欲爱不得的刻骨铭心,也够不上相濡以沫的平凡夫妻情感。黎章两人在表现京剧片段时眼神、手势、身段也都捉襟见肘。

  黎明所出演的成年梅兰芳,没有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也没有邱如白不疯魔不成活的执著,更没有十三燕舍我其谁的气势跟做派。从剧作角度审视,同那些个性张扬的配角相比,这个主角显然过于内敛。就黎明个人的表演来看,可谓不功不过。黎明确实通过眼神跟肢体语言,展现出梅兰芳在生活中隐忍坚韧的一面;而受外形条件及基本功所限,台上的梅兰芳有些神采不足,未能完全呈现出“伶界大王”的应有风貌。

  《梅兰芳》的第一段,不少观众认为精彩程度可以跟《霸王别姬》相比拼让人看到陈凯歌的功力。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却平淡冲和,无甚惊喜,与《霸王别姬》等真正意义上的大片还有所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