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学竞赛现状分析和思考(4)
(2016-08-09 07:57:00)分类: 计算机竞赛 |
后面可能很多都是一些个人观点,带有很多主观成分,希望有想法的家长留言讨论。
前面提到了信息学的益处,可是为什么北京现在学信息学的孩子那么少呢?搜集了各方面的一些信息,也认真思考了一下,目前想到的大概有下面几点原因:
(1)升学导向
小升初和中考不考,虽然编程可以算科技特长,可是在北京,小升初和中考靠信息学特长升学的孩子数量太少,学校基本上还是看奥数。浙江几所重点中学明确会看信息学成绩,所以家长们就趋之若鹜了。
高考不考,数学是高考必考科目,学过奥数的孩子去考高考的数学容易很多,尽管学校也不是特别重视,至少让家长觉得学的安心。除了信息学,其他几门例如物理、化学、生物都是高考科目,这就让家长纠结。因此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通过高考进入清北确实更踏实一些,信息不是高考科目,影响了家长的决心。
(2)入门门槛太高
孩子在小时候家长都会考虑让孩子多接触些东西,比如钢琴、围棋、游泳等,这些也一样不是高考科目,但是会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相信也会有家长考虑过信息学,也有的孩子参加过编程的培训。
也和小乖的老师讨论过,为什么继续学信息学的孩子那么少,我们总结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学习编程语言有个问题,就是内容太难太枯燥,都是我们以前大学才开始学的,很多东西照搬过来,对孩子来说就太困难了。
计算机语言没有什么容错性,一个简单的标点或者格式错误就导致整个程序不对,孩子学了一两讲之后,很快就会需要上机实现。小孩子粗心是难免的,而计算机语言要求零错误,这对孩子要求太高了。学数学,老师还会看你的思路,错误的地方容易找到,粗心的问题也可以多训练提高。可是调试程序就困难很多,计算机不会告诉你哪里错了,一次次的失败,对孩子打击很大,很快就没有信心了。
(3)老师和机构缺乏
目前北京竞赛相对比较好的是几个中学:人大附中、西城实验和八十中。人大附中负责竞赛的是叶金毅老师,北京11年国家队获得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范浩强就是叶老师的学生;西城实验负责竞赛的是胡伟栋老师,曾经是04和05年两届的IOI金牌获得者;八十中经常请一些曾经的金牌选手来学校讲课。
和老师也聊过,北京学奥数的孩子基数大,成绩好的也非常多,对信息学竞赛来说是巨大的人才优势,但小学接触信息学的孩子非常少,很多小学没有开设编程课,到了中学要学的东西比小学多多了,能选信息学的孩子就少很多,这样找到适合信息学竞赛的孩子就非常困难。
信息学的普及度比奥数差了很多。北京市场培训信息学的机构也不多,不像奥数遍地开花。老师也表达出比较无奈,学校各方面的事情都要兼顾,没有专门的精力抓竞赛,仅仅靠着老师个人的热情,提高竞赛成绩是非常困难的。
我也考虑过为什么教编程的老师不多,一个原因大概是学计算机的孩子太好找工作了吧。看招聘的信息,好像到处都需要程序员,虽然很多人自嘲是码农,但是计算机还是高薪的专业之一。奥数机构里面,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是曾经奥数获奖的选手,IMO金牌的做奥数老师的也不少,还有非常多北大数学系的高材生。对比一下,很多参加信息学竞赛的人都进入了高科技公司,很少人再去做老师。
高考不考,让家长不放心;门槛太高,让很多孩子失去信心;普及度低,机构和老师相对不多,学习信息学的孩子太少。这三点是北京信息学竞赛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