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经注》中临沅县的位置

(2013-08-29 21:35:28)
标签:

临沅

高蔡

平山

枉渚

沅水

《水经注》是一本记述河流水道,而又兼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书。由于晋以前正史中地理志的记述过于简略,而和《水经注》同时代编修的地理总志多数亡佚,因此,后人多用《水经注》来补正史地理志之不足。

临沅县。《汉书·地理志》记为:“临沅。莽曰监元(沅)。”《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则仅有“临沅”二字。

《水经注》卷三十七《沅水》关于临沅县的记载就丰富得多。经文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

注文说:“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南有夷望溪水。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莽更之曰监沅也。……。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前277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莽更之曰建平也。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25-55年)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景物记述从略)

经文很简略,只说沅水流过临沅县治南。而注文则大致标出了临沅县的区域及临沅县治的位置。归纳起来如下:

第一,注文:“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首先明确了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分临沅县地置沅南县,是以沅水为界,将临沅县一分为二,北为临沅,南为沅南。

第二,注文由西到东,西起夷望山(今水心崖),东迄枉渚(今德山枉水入沅处),形象地标出了沅水流经临沅县和沅南县的地界。此中也可以看出,临沅县并不等于今天的鼎城区(含常德城),沅南县并不等于后来的桃源县。《隋书》说:“平陈,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宋史》说:“桃源,望。乾德(963-967年)中,析武陵地置县。”

第三,注文以沅水为纬,依次用平山下游,南临沅水,枉渚上游三个地理坐标,标明临沅县治就在今天常德城所在的区域内,并且为武陵郡治倚郭。注文还详细介绍了武陵郡的沿革。其实,如果以《战国策》、《新序》所言的高蔡算起,临沅县(治)的历史,大大早于“(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而里耶秦简证实临沅至迟在秦时已置县。

特别要指出的是,历代典籍,都未质疑过临沅县治的位置。从注文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临沅县治,西并不邻平山,南临沅水,东“历小湾,谓之枉渚”。如果是新近有人提出的丹洲说,那么就不是“历小湾”,而是要转两个大湾,再历小湾,才是枉渚了。

至于注文中“南对沅南县”,只是说沅南县治在临沅县治南边,并不能作为临沅县治的界定。因为沅南县治并不在沅水河道上,而是在今鼎城区长茅岭乡。说丹洲南对沅南县,何尝又不能说现在的常德城南对沅南县呢?

    战国高蔡及秦以后历代临沅县治的位置,都在今天常德城所在的区域内。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