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注解(整理)
(2020-11-17 10:32:05)| 分类: 教学随笔 |
【注释】
本章孔子拒绝卫灵公问军事的要求,从侧面反映了孔子以礼治国(俎豆之事)、反对战争的主张。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z)豆: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注释】
本章谈面对困窘时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现,阐明了君子人格:君子也会面临困窘,重要的是要坚持理想和操守。
(1)愠(yùn):怒,怨恨。
(2)穷:困顿,困窘。
(2)固穷:在困顿是坚守正道。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困窘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困窘,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困顿就无所不为了。”
【注释】
本章谈孔子治学之道:孔子说自己之所以学问渊博,不是因为自己埋头苦读或是记性好,而是因为自己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始终。
对于“一以贯之”,也有人理解为“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强调的就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还有人理解为“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这里就强调了“学思结合,深切领悟”。
(2)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注释】
本章孔子教育子路,修身要从“德”这个根本做起。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注释】
本章孔子赞赏留恋舜之治道:舜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圣王,孔子之所以十分赞赏大舜无为而治的政治,是因为留恋三代的礼治。舜对人对事小心恭敬,安闲从容地施以仁政,故能无为而治。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子张关于“通达”的提问,阐释了对言和行的要求:“言忠信,行笃敬”,即说话要忠实诚信,行为要笃厚恭敬,强调了“言行一致”的思想。
(1)行:通达的意思。
(2)笃敬:忠厚恭敬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实诚信,行事要忠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实诚信,行事不忠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注释】
本章孔子对史鱼和蘧伯玉有不同的评价,前者赞其“直”,后者称其为“君子”,反映了孔子的“用行舍藏”的处世态度。据史书记载,史鱼曾经以尸谏卫灵公,而见成效。他在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正直;而蘧伯玉则能审时度势以处世,蕴含了道的变通和通达的哲学精神。孔子对两人的处世态度都赞赏,但更欣赏遽伯玉一些,所以说前者是“直”,后者是“君子”。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收起来。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注释】
本章孔子谈“言”(如何说话),主张说话要看清对象。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注释】
本章孔子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子贡的提问,阐释了如何实行仁德:孔子把“为仁”比喻为“善其事”,而把与贤大夫和仁者交往比喻为“利其器”,在与贤者仁者交往砥砺中自然就学会了为仁。孔子强调了在实践中学习、修养的道理。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本章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以礼乐答之。主张继承历代政制的优点,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着周朝的礼帽,音乐用《韶》《舞》。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其实就是要建设一个有秩序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健康的、有文化的、和乐的生活。
本章孔子谈“忧患意识”:它提醒人们看问题应从长远着眼,否则,眼前就会发生困难。人能谋虑深远,思考成熟,就会办事周详,及时预防流弊,也就能让忧患之事不得接近。
本章孔子有感于卫灵公过于宠幸南子,发出了世人不能像好色一样追去道德修养的感慨。
本章谈为人处世之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躬自:亲自,自身。
(2)厚:厚责,多多要求,严格要求。责,要求,期望。
【译文】
孔子说:“多多严格要求自己,而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本章孔子用幽默语言讲述了人要认真对待事情,要动脑筋思考的道理。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本章孔子批评终日无所事事,靠闲聊打发时间,说话没有任何意义,常常卖弄小聪明的人。这种行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任何益处,这种人很难教导。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本章谈君子人格:君子以道义作为修身的本质,并以礼制作为载体来运行,通过谦逊来表达,通过诚信来圆满地完成。即君子追求“义”“礼”“逊”“信”。
本章孔子强调君子要自我反思、自我修养,只要自己有贤德,自然会有人了解和任用。
(1)病:担忧。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20、子曰:“君子疾(1)没世(2)而名不称焉。”
【注释】
本章反映了孔子积极入世、立言立德立功的思想。
(1)疾:痛心,痛苦。
(2)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痛心于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本章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求:要求,责求。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22、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本章谈君子人格或者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人相处要庄重谦和,处处忍让,不要争强好胜;君子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要合群,但不搞小团体,不去拉帮结派。
本章谈君子人格,也谈察人、荐人之道: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那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本章孔子回答子贡,提出了“恕”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表现。
孔子的“忠恕”是重要的概念: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的共同本质就是“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能够使做到这一点,就是“仁”,就可以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社会秩序。
本章孔子告诉人们,对人不能随意加以毁誉,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是非。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的贤人以直道行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故为后世所向往。
本章孔子阐释了自己在做学问上做学问的“阙如”态度,认为做学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要诚实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对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持保留意见,不要不懂装懂,乱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有存疑精神。
【译文】
本章孔子谈知人论世之道:对一个人不应该以众人之是非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杜绝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本章谈人与道的关系: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而不能用道来装点门面,标榜自己。
【注释】
本章孔子谈君子修养重在“知错就改”。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本章谈“安贫乐道”的君子人格,反映了孔子对道的执着。
(1)馁:音ni,饥饿。
本章孔子谈为政治国之道: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2)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本章孔子谈为政察人、用人之道:人人都有长处,都有闪光点,都有可堪利用的才能。作为管理者,所要做到的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本章孔子强调了“仁”对于百姓的重要性:水与火对人有利有弊,但“仁”对于人有利无弊。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注释】
本章孔子谈“仁”的位置和重要性: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本章孔子谈诺言与原则的关系:诚信守诺固然不错,但必须坚守正道,不能违背是非原则。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本章孔子谈做事与报酬的关系,主张君子必须敬业: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要诚敬地对待自己的职责,在自己有所贡献之前不提酬报之事。
本章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说明孔子办教育,在春秋时代把贵族文化普及到了平民。
【译文】
本章孔子谈君子为人处世(交友、共事)之道:人生志向不一样的人,不能共同谋划事务。
本章孔子谈关于“言”的看法:强调“辞贵达意”,不取言辞的虚浮和绮丽。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