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鸣水吟
山鸣水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22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注解(整理)

(2020-11-04 16:55:23)
分类: 教学随笔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2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本章谈孔子的“仁道”。孔子回答颜回,认为做到“克己复礼”就符合仁道了。“仁”(仁道)是孔子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但是,关于何为“仁”,孔子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他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说,不同的人对他的“仁”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归根结底,孔子的“仁”是一个君子追求内在修养的境界。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孔子还说明了施行仁道在于自己,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归于,“归仁”就是“归于仁”。杨伯峻把“归”理解为“称许”,“归仁”就是“称许你是个仁人”。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践行。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冉雍提问,解释了“仁”的内涵:一是从“为政”方面,做事和使民要严肃认真,为谁服务都要任劳任怨;二是“处世”方面,要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无论侍奉诸侯君主,还是侍奉大夫,都任劳任怨,表现了孔儒“为人谋要忠(尽心竭力)”的思想。 对于“在邦”和“在家”,杨伯峻理解为“在工作岗位上(即出仕)”“不在工作岗位上(即居家)”,那样整句话可以理解为表现了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政治态度。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抱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3、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司马牛的提问,解释了“仁”的内涵:说话谨慎就符合仁,因为行动不容易,所以说话要谨慎。本章还可以理解为关于“言与行”的看法:谨言慎行,言行一致。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è: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司马牛的提问,阐述“君子人格”,侧面反映孔子“因材施教”:君子因为懂得内省、问心无愧,所以不忧不惧。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本章叙述子夏劝勉司马牛,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仁(做事严肃认真,交往恭敬合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子张提问,阐释何为“明智”的问题:能使无孔不入的谗言和诽谤行不通,那可真是明智而且有远见的人了。 

1浸润之谮è,谮,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ù:愬,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子贡的提问,阐释了“为政治国之道”:取信于民是国家生存的关键。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8、棘子成1曰:“君子质2而已矣,何以文3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4。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5犹犬羊之鞟。

【注释】

本章子贡回答棘子成的疑问,阐明“文质表里”的看法: 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文采是以本质为基础的,离开了本质,那么文采就没有载体和方法得以彰显;而本质亦须文采来具体表现,离开了文采,本质也就无所依托。两者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质:质地,指思想品德。

3)文:文采。

4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5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12乎?”曰:“二3,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本章有若回答鲁哀公的问题,阐发了儒家“仁政”和爱人的思想:统治者要关心人民疾苦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才可能得到满足。这里提出统治者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观点。本章也可以体现“民富则国富”的经济观点。 

1:何不。

2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10、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子张的提问,主要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辨惑:辨别是非迷惑。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11、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孔子回答齐景公如何“治国为政”的提问,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本章还反映出孔子的“正名”思主张。

1齐景公:名杵臼ch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3

【注释】

 本章孔子称赞子路在审理刑狱方面卓有才干:子路“片言”就可以“折狱”,不但说明他的审案能力,更重要的是说明他信誉卓著。从来审理刑狱案件都要有原告和被告双方的陈述和供词,才能断案。但子路为人忠信果决,做事雷厉风行,人们信服他,在他面前不弄虚作假,因此他可以只听一面之辞,就可断案。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本章反映出孔子对于“审理诉讼案件”的看法。在孔子看来,使用法律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

1听讼òng:讼,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子张问政,反映了孔子的“为政”思想: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执行君主之令要尽心竭力。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培养懂得“礼”的君子,社会就没有离经叛道之人了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

本章谈“君子人格修养”,也谈如何达到“仁”:“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一脉相承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季康子如何“为政”的思想:为政以德,率先垂范。为政为官者要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只要自己以身作则,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注释】

本章承接上一章,谈论为官从政之道在于“为政以德”: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本章继续谈论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这里仍讲德治中“率先垂范”“上行下效”的道理。

所谓“德治”,既包含统治者要加强修养,以身作则,也包含用道德教化感染百姓,还包含对百姓施行恩德。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本章孔子借阐释了“闻”与“达”的区别,说明了君子要注重道德修养:“闻”是徒有虚名、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而“达”则是正直好义、睿智练达、通情达理、谦恭待人。孔子要求君子应该追求“名实相副、表里如一”。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3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4,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本章孔子回答樊迟的提问,阐明了“君子人格修养”的问题: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和享受,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这样可以消除怨恨;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避免意气用事。 

1修慝è:慝,藏匿于心的怨恨。修,改正、消除消除隐藏于心的怨恨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其:自己。

4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隐藏于心的怨恨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3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4,不仁者远5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本章谈孔子对“仁”和“智”的看法。“仁”就是爱人。“智”是了解人,在这里特指“为政用人”之智。孔子认为“从政者要亲贤远佞”。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之于。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邪恶者。

2乡:同“向”,过去,刚才

3)富:丰富深刻。

4皋陶oyá: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5远:动词,远离,远去。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注释】

本章孔子谈交友之道:要忠言直告又要恰当地引导,不宜强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语,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强加于人,否则自讨没趣。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注释】

本章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