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手法鉴赏(二):动静与虚实
(2017-01-02 11:49:25)分类: 教学随笔 |
“动静”是一种总称,它是景物描写中的常用手法,包括了“动静相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四种,而以前两种为常见。
以动衬静,也可以说以声衬静,用动态的景物或声响反衬静态之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响衬静的典范。有时我们不容易区别“动静相衬”和“以动衬静”,这里的关键就是看全诗突出的是什么,若突出静,那么写动或声就是为了反衬幽静或空静。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用敲门声响反衬李凝幽居环境之静美。王维喜欢写空静的意境,他的诗中大部分采用“以动衬静”手法。《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写清泉流动的声响,颈联写竹林浣女的说笑声和莲动渔舟出的动态,都反衬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宁静。《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声动,反衬出空山之静。
化动为静,也可以说以静写动,把动态的事物描摹成静态,别有情趣。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以静写动往往与比喻等修辞相结合。
“虚实”是“虚实结合”的简称,它多用于描写叙事之中。就景象而言,所谓“实”,指的是眼前的、看到的、现在的,而“虚”就是梦境的、想象的、过去未来的。虚实结合常常伴随着“想象”手法。这种写法的鼻祖可追溯到《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huītuí)。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思妇诗,全诗四章,第一章写思妇采卷耳,是实写,后三章都是思妇想象之景,遥想她的征人登上山丘,举杯遥望故乡,人病马乏的境况,用以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这就是诗家常说的“悬想法”。后代诗歌继承了这种方法,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眼前自己的情景,为实写,后两句想象家人此刻登山插茱萸念叨自己,为虚写,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虚实结合不只是用以写思念,普通写景叙事也可以用虚实,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带有夸张的想象,应为虚写,“望长城内外”七句为眼望之景,是实写,而“须晴日”三句是想象晴天之后的景象,又是虚写。再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当然,也有诗家把“虚字”“实字”也看作虚实结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中上阕的“欲语”为虚字,下阕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显示心思的波澜。而其他如“倦梳头”“泪先流”等则为实字。
附一:“动静”练习题:
一、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2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风灯”二字并未写动态)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1)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又化静为动,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附二:“虚实”练习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本诗“把茱萸细看”为实写,不是想象和遥想)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2、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本诗虚实结合,这一句用想象手法,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有何特点?
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思家之情:前两句写冬至夜自己在邯郸驿馆里的形影相吊情景,为实写,直接表现思家;后两句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