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手法鉴赏(一):关于景与情

(2017-01-01 11:05:00)
分类: 教学随笔

阅读古代诗歌,我们发现,大部分诗歌都喜欢写景,通过景物来抒情言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讲的就是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从情与情的角度赏析诗歌,思路一般是这样的:概括出写的什么景,渲染的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借景抒情”是一种总称,具体到诗歌中,往往又有不同的方式。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有基调,比如明朗的、凄冷的,感情也有基调,比如快乐的、悲伤的,当景物与感情基调一致时,我们就可以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表达了。

以乐景衬哀情。景物是明朗灿烂的,但感情却是悲凉的,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了,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常见的是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的情况比较不可思议。

以景结情。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或叙事,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描写音乐,最后一句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渲染音乐的感染力,给人无限遐思。

 

附:从景与情角度赏析诗歌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为何久分析分离,靡靡渐渐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参考答案:

1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对比寓情于景和反衬乐景衬哀情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凄冷的景色渲染烘托战士内心的悲凉,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2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饥渴交加的煎熬,又有对前路遥远家无音讯的迷茫;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孤独离散。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2.

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
一项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

3.

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世间虽大,但是的愁绪却无处安放字将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为具体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4.  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

  结尾句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断断续续传入了作者的耳中,渲染出凄清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以景结情,引人遐思,令人回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2 题。

                 春行即兴    

                  李华(1)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ƒ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1)李华,唐代文学家。开元年间进士,天宝年间又中博学宏词科。曾任监察御史、右补阙。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在安史乱平之后的一个春天,李华经由宜阳,曾拜谒连昌宫。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这里有著名的连昌宫,安史之乱中遭到破坏。ƒ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分别描写萋萋芳草和潺潺流水,一静一动。

B.三、四句中的“自”“空”渲染了春行路上的冷清氛围。

C.全诗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春行图,具有丰富的意蕴。

D,全诗情景交融,以哀景写乐情,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意。

2、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诗人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的深沉叹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