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中的感情复杂性

(2016-12-26 00:55:12)
分类: 教学随笔

我们说读懂一首诗歌,主要指的是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而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所谓复杂,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多元化的,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三是诗人的感情有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诗歌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种,思想感情多元化,就是一首诗中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感情。

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感情大都不是单一的,同时表达多种感情倒是一种常态。例如我们前文分析的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就表达了作者对韦曲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出求官不得的无奈。苏轼《醉翁操》既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尤其是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欧阳修的怀念。教材中学过的诗篇,许多都反映出诗人的多种感情。杜甫的《登高》既抒发了自己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也表现出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操。陆游的《书愤》,前四句写出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饱含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有对周瑜英雄业绩的赞颂敬仰,也有自己壮志难酬、华发早生的感慨,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包含着一种旷达。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

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

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

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

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提示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崇徽公主被迫和亲远嫁的悲剧故事,表达了对她深切的同情,也借古讽今,表达对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参考答案:

1A 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这就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2、 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如何表现的:(1)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2末句以景结情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烘托悲凉与愤懑。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蝴蝶•闲居

(明)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嘲我拙,我笑人忙。

1、
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立即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一为观赏,二为表明坚决隐逸的心志。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2、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B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以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

2、
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居之乐。次写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 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

 

练习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
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

A. “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B.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C. “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D. “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

参考答案:

1D 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2、(1戍守之苦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2豪迈之情:“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再现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3思乡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第二种,作者内心矛盾或迷茫。

  我们先看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一、二两句写景,突出一个“寒”字。落木萧萧,鸿雁南,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描绘出一幅深秋景象,烘托悲哀情绪。
  三、四句写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油然而生思乡之情。五、六句先直接点明乡思之泪, 又用悬想法,以想象家人遥盼游子归来的情景,强化了思乡之苦。 

  “迷津欲有问”一句用典。以《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

结句“平海夕漫漫”写景,黄昏时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练习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汪莘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C(诗中实际描写了闲云野鹤,表达的飘逸超脱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

 

  第三种,诗人感情前后变化。

  我们分析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①王维(701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诗歌写景抒情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的一面。

  首联、颔联可为一层,“清川草丛”一片清新美丽,“去闲闲”直接点明心境,“如有意”“相与还”以拟人的手法,写流水禽鸟的一路陪伴。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作者刚刚辞官归隐路上的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

  颈联景物有了变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说明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这正是他隐居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的折射。

  尾联写到了隐居之地,心情重归坚定。“归来且闭关”表示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