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才是关键

(2016-12-24 09:57:03)
标签:

诗歌鉴赏

《奉陪郑驸马韦曲》

分类: 教学随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这里的本末倒置有两层意思:第一,从教育的本质角度看,忽视人文修养,过分追逐应试和功利;第二,即使在应试教学背景下,也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引导,过分重视研磨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是多么深厚浩瀚的文化蕴蓄,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去读诗句,去了解诗歌中蕴含的微妙的思想情愫。实际上,在诗歌鉴赏中,读懂诗歌才是关键,做题其实很简单。

以上文字可能感慨过多,那么我们细说如何读懂一首陌生的古代诗歌。我们的做法很简单:逐句翻译和揣摩,遇到障碍学会参考和借助。翻译诗句就像翻译文言文一样字字落实,而参考和借助的东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试题中给出的选项、注解(尤其是题注)和题干,二是自己所储备的文学文化常识。

 

我们以2014年北京高考诗歌为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说“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嗟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先翻译和理解题目——“奉陪郑驸马韦曲”。“奉陪”,恭恭敬敬地陪着。“郑驸马”,可能不知其何许人,但看“驸马”二字,应为与皇家有关系的官宦。根据有关资料,“郑潜曜尚(娶)临晋公主,乃代国长公主之子,官曰光禄卿,爵曰驸马都尉“韦曲”有注解云“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根据有关资料,“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题目理解为:“我恭恭敬敬地陪着郑驸马游赏韦曲”,也可以理解为“在韦曲,我恭恭敬敬地陪着郑驸马”。根据有关资料,根据题注“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可以这样初步判断:杜甫当时在长安求官而未得一官,这首诗当是反映出了这段生活和当时心境。久住京城来求官,又久不能得到一官半职,心情应当是郁闷的。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披露了杜甫长安求官的心迹: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再翻译理解第一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因这首诗已具备了律诗体制,故可用“联”来表述,命题人为了慎重起见,只用“句”来表述。句中的关键词是“无赖”和“恼煞人”,我们需要参考题目中的选项。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尚有四分之三是正确的,我们不妨都当做正确的拿来参考,在阅读进程中再加以比对辨析。选项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很好地给出的“无赖”的含义,这里的“无赖”正是“可爱”的意思。选项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说“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告诉我们“恼煞人”原来是“爱煞人”,相当于说“爱死我了”。这个选项又进一步印证了首句“无赖”原来也是反语,表达对韦曲繁花的喜爱之情。所以首联翻译为:“韦曲这个地方正当繁花盛开,每家每户的花儿真是惹人喜爱。”翻译了诗句,同时也理解了一部分感情。

第二联: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绿樽”就是“酒”,这是常识。“白发”似乎是说“白头发”。“禁”的注解是“消受”,就是“享受”的意思。选项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几乎已经告诉了我们诗句的含义,完全可以当做翻译了。这两句紧承前文,表达喜悦之情,但是还要看出“白发”二字耐人寻味,这里流露出的应该是杜甫的无奈——因为久住长安而不得官,所以感觉自己身心已老。

第三联: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在园子里穿梭游赏,突出的石角把衣服都划破了;新绿的藤梢使人眼目清新。这两句仍着眼于“游赏”,仍使用反语,表面写“钩衣”“刺眼”似有憎意,实则内心为春景而“喜”。

第四联: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我们先参考文后的题目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从中可以了解“小乌巾”是隐居的象征。然后翻译这句话:“什么时候我也能占有这样一片丛竹,头戴着小乌巾,过着闲适隐逸的生活啊!”这两句很关键,读文要懂得“文脉”,诗歌前三联尽情描绘了韦曲春景之美,到第四联顺理成章,诗人欲抒发一种心愿,这是很自然的行文思路。那么到底这两句诗中包含着怎样的含义和感情呢?第一,既然第四联紧承上文描绘韦曲美好春景,那么,自然表达了对韦曲春色的喜爱之情。第二,表面看来,“头戴小乌巾”是借用典故表示自己也要“隐居”,如果仅仅这样理解,那是不了解杜甫,没有看懂诗文,忽视了有关注解,实际上,杜甫全篇在使用“反语”“隐语”,这种“隐居”的表象后面,正是杜甫“因求官不得”的无奈,联系有关背景和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曲:他多么希望郑驸马能够读懂他渴望被提携的苦衷啊。所以尾联的感情应该有两层:第一层,诗人对韦曲春色的喜爱之情;第二层,诗人求官不得,借隐居表达出的无奈之情。

实际上,在逐句翻译时,我们借助了题目给出的许多信息,这就启发我们如何在考场上阅读文本。同时,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许多“手法”之类自然也会带出,如本诗中的“反语”“用典”之类。

诗歌已经理解透脱,至于做题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们给出以上几个题的答案:

①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根据“刺眼新”,联系上文描绘的百花盛开的景象,再结合生活常识(早春百花盛开,暮春是落花时节),“春去夏来”显然不当。

  ②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这个题目倒是涉及了一个古代诗歌的意象常识:一些名胜古迹在当年是风光无限,但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很多就变得衰微萧条,所以诗人就容易用它们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国家兴亡之感慨。BE两项明显表露此意。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何时占丛竹表达了诗人对韦曲春色的喜爱之情。

(2) 作者借用刘岩“头戴小乌巾”的典故,表面写因见美景而动归隐之意,实则表达求官未果的郁闷和无奈。

  这个题目又涉及诗歌感情的复杂性”问题,以后我们可以再来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