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广之不为侯
标签:
李广政治史评封侯 |
分类: 大江东去 |
http://a0.att.hudong.com/00/57/01300000157105121161571023521.jpg
大汉飞将军李广,是太史公司马迁笔下一位响当当的悲剧英雄,他英勇善战,抚爱士卒,威震边关,但是,终其一生,他也未能论功封侯,抱憾而去。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归结到当时执政者身上,认为统治者压制贤能之士。然而,我以为,对待任何问题,我们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李广未封侯一事,是不是真应该把责任都归结到统治者身上呢?未必。我看,我们还应该从李广自身找一找原因。
首先,李广早年随周亚夫进击吴楚军时,就犯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受梁王将军印!这在当时就犯了汉景帝的大忌。当是时,晁错被诛,七国叛乱,景帝心慌意乱,可以信任的人少之又少,而李广两面讨好的做法无疑触动了景帝最敏感的神经。李广年轻时过于敏锐的政治嗅觉并没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引起了景帝对他的疑忌。梁王授予当时还只是一名骁骑都尉的李广一枚将军印,其用心明眼人一看即知。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景帝在教导儿子刘彻时,会怎样评价李广:“阳奉阴违,见风转舵,不可委以大任。”此后武帝不信任李广之后李陵,相信与李广有莫大的关系。
第二,李广带兵自有特色,“无部伍行阵”。这充分体现出李广军事才能出众,有胆有识。但是,这种不合常规独出一格的带兵法势必会引起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对李广的误解,更会为那些忌恨他、排挤他的人找到一条打压他的好借口。可以想见,当朝统治者会对他的军事能力产生很大的怀疑。
第三,李广斩杀霸陵尉,造成的影响必然不会太好。这在一方面虽然体现了其刚烈的个性,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他没有气量。霸陵尉喝斥夜行的“故”将军李广,本是人间势利,世态炎凉,寻常事也,可以理解,更何况霸陵尉当时已经喝醉了。而李广堂堂七尺男儿,曾经贵为将军,竟对此耿耿于怀,一旦东山再起,便将霸陵尉招来斩了!可说是睚眦之怨,以至于身死。其气量之小,可以以此窥见。统治者在起用他时,肯定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第四,李广在军内的专权擅杀也会造成武帝的猜忌。这句话讲出来,是完全有根据的。李广仇恨霸陵尉,立马就将他招至军中斩杀,而霸陵尉初至李广军中,自然不会犯什么错,李广也不可能找到什么借口杀他,就《史记》中的描述来看,霸陵尉可谓无罪被诛,由此可见李广在军内的专权。而李广为陇西守时更曾诱降羌兵八百人而杀之,更可见李广的狠辣擅杀。李广尚未封侯就专权擅杀到如此地步,如若真的封了侯那还了得?汉朝统治者必然对此也有所顾虑。
第五,李广素以抚爱士卒闻名,而正是这一点令人生疑。李广曾杀戮降卒,可见并无什么仁爱之心,他能抚爱士卒,岂不是很可疑吗?而且李广早年就犯过政治错误,所以李广很可能并非真心抚爱士卒,而只是笼络人心、培植羽翼的一种做法而已。就算他真是抚爱士卒,汉天子也不一定会这么想,很可能会认为他是拥兵自重。
最后,李广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时又顶撞并触怒了卫青,这进一步影响了上级对他的看法,导致他最后自杀身亡。当时,卫青和武帝均认为李广已年老,不堪大用,李广本欲趁着还有力气打仗拼死搏得一个功名,但却被卫青徙出东道,李广气愤不已,没有按照命令去见卫青,“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法如山,李广此举显然罪责难逃,再加上大军迷失道路,李广更是罪加一等。李广回顾一生,驰骋疆场而未能论功封侯,临了倒还添了一大罪名,心中真是不甚悲怆,于是心下一横,引刀自尽。李广的刚烈倔强无疑使他深受其害,封侯自然也就甭指望了。
有人可能会对以上论述不以为然,那我们再来看看统治者对李广所采取的举动。
景帝时,“匈奴大入郡”,天子令中贵人随李广进击匈奴。中贵人是什么人?太监是也!太监怎么能带兵打仗?!我以为,景帝此举并非是让中贵人去打仗,其意在监视李广的举动。这也验证了“七国之乱”后景帝对李广的猜忌和不信任。
此后,李广有一次从匈奴手中脱逃的经历,回去后就被削职贬为庶民。这正是因为,李广“七国之乱”时有过“前科”,当政者对李广非常不信任,无法相信李广被抓后竟然能奇迹般地脱逃。
再看李蔡。李蔡是李广的弟弟,“为人在下中”,而位至三公。难道一代英主汉武帝瞎了眼,竟把“三公”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扔给一个无能之辈?非也。其实,武帝也知道李广有功,当封侯。但是,他怎么也不能对李广放心。为了补偿李广,他连升李蔡的职,让他位至三公。这样,一方面给了李广一个警示,一方面又利用李蔡牵制了李广,更使李广不会对当朝有太大的怨言。
纵观李广的一生,确实是英雄的一生,但是,他走错了几步路,有几步很重要;有几步虽然不重要却会影响全局。因此,他终生与封侯无缘。当然,这只是本人妄测而已,失实之处,还请读者诸君一笑置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