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题----“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研究学习跟进检测卷(参考答案)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研究学习跟进检测卷(参考答案)
--------学校
要求说明:
教研室按《调研报告》思想体系,给出一套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测试题。各校要组织全员教师开展本套试题的学题、答题活动,做到全员吃透理念,落实教学行动;学校组织一次本套试题的自考活动,卷子订成一册,(大校可多册);三月下旬,教研室到各中心校集中组织本套试题验收考试。届时从教师花名册中随机抽取20%的教师,抽取20%的领导班子成员现场闭卷考试(还用这个卷子)。抽测成绩与各校的自考卷子册,为结题和星级评估中参考依据的一项。
本卷合计160分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分)
1、(3分)主要问题是 (研究归研究,课堂归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脱拍严重。)
2、(2分)问题一:(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偏差,不全面。)只关注了学科素养,紧盯重点知识和能力,而淡化和削减了人文素养和思维构建及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5分)问题二:一部分老师缺乏(整体意识和单元备课意识,)忽略(单元导语的立意指向作用,)忽略(一组单元内部之间的联系,)忽略(课后习题的提示作用,)忽略(交流平台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对教材的理解力没有落实到位,更有错读错解现象。
4、(1分)问题三:教师的站位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教师还不善于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道理、情感,提炼出来,升华出来,并适时地给予推动、提升和升华,让所有学生都能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共鸣,把教化落到实处。
5、(2分)问题四:对教学策略的认识不足,大部分课堂上没有体现教学策略。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盯住了教知识,却不知用什么策略来教。只把策略的理解停留在情境、体验上。课堂无效果。
二、“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的三个切入点(24分):
1、(3分)教师的三项核心教学能力,一是理解能力(指教师读懂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的精准程度);二是设计能力(指教师盯准目标,设计教学细节模块的布局水平)、三是实践能力(指教师着眼养成,训练学习素养的方法和效果)。
2、(4分)倡导的基本教学策略有:整体-模块化策略;主题-情境化策略;活动-体验化策略;自主-探究化策略。
3、(6分)学生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4、(3分)学生习得的三项收获是:一是人文素养的获得(人文精神、态度、价值的熏陶塑造)。二是学科素养的获得(学科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的学用)。三是思维构建的获得(整体思考、选择判断、处理关系等智慧)
4、(8分)教师的三项核心教学能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基本教学策略是手段,而学生的素养养成是目标,是归宿,是落脚点。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不能将其割裂开来,最终还都聚焦在课堂上。聚焦在课堂的含义就是教学思想在课堂上生成和展现。课题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展现;教学的策略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认知构建在课堂上展现。
三、“核心素养”三层面内涵内容及理解(16分):
1、(4分)我们每节课都要突显核心素养的三个层面内涵:人文素养;学科素养;思维构建。这是我们要的课堂定位。
2、(12分)用图表示核心素养在课堂塑造三个层面内涵的关系:
核心素养呈现的三个层次
学科素养(知识、能力、方法)---教知识(策略、方法)
思维构建(思维、认知、判断)---训大脑(构建、品质)
四、整体备课,提升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力(22分):
1、(2分)六年级第五单元《夏天里的成长》单元导语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这句话的意思说:做文章主要取其思想内容,而不必强调辞藻的华丽,也不必看重其写作技巧,引申开来指写作叙事一定要突出中心,减少赘述。那单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把要表达的中心说清楚,说明白。不能偏题,不能无中心,不能走题。
2、(3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组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么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样引导学生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抽象的意义,悟到具体的行动呢?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周恩来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人总要面对许多选择,面对人生的困难,面对着我们家族的困难,面对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什么危难,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怎么做呢?需要我们挺身而出干什么?需要我们去担当、去尽力什么?
3、(7分)许多文章的情感,许多文章的事理,都是含在字里行间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学生去提炼,我们把学生理解的点滴不全面的地方,把学生理解的肤浅不深刻的地方,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到深刻,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说需要我们老师推动,需要我们老师提升,需要我们老师升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唤醒。
4、(10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让孩子明白,人要有担当,在家庭民族,国家利益出现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挺身而出。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具体知道在我们的家庭出现经济困难时,我们不跟父母要零花钱,不要高档衣服、玩具,这就是担当。在国家面对疫情灾难面前,我们不吃野生动物,不聚集就是挺身而出。我们每个人这样做了才算尽了人子的义务,才叫做到了匹夫有责。如果我们节节课都这样推动提升了,才能说人文素养做到了准确又不虚化,才能说人文素养这一层做实了,才能说人文素养这一块我们不欠火候啦。
五、关于教学策略和思维构建问题(27分):
1、(1分)一节课没有教学策略就没有生命。
2、(5分)举例说明长文短教的策略。比如《穷人》这是一篇特别长的文章,是一段段、一句句学,还是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我们用这样的策略来教孩子,一个抓场面学习,一个是抓细节学习。这篇课文特别长,但文章的主题是表达了渔夫夫妇的善良。抓场面学习,就是抓渔夫回来以后跟妻子的对话,这个场面表现了夫妇的共同善良。抓心理描写这个细节是抓妻子到西蒙家去以后,看见西蒙死了,俩孩子在那儿躺着,那种矛盾的心理过程。文章虽然特别长,如果我们让孩子带着问题学,会抓场面,抓细节来读,就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教师教会了这一篇,将来孩子遇到多篇他就会读了,甚至一本书他也会读,他知道抓关键处了。用策略指导学习能给孩子带来思维模式的养成。
3、(5分)举例说明学习景物变化的策略。拿春的早晨来说。如果教师反复的跟学生墨迹这句话,学生是读不出变化的,他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变化。不如采取比较、对比的策略教学。出示句子,
春天的早晨,东方鱼肚白的天空有彩云。
春天的早晨,东方鱼肚白色的天空,渐渐的染上了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学生比较就会发现,第一句只是表述了天空中有什么,一个静态的东西。只是干干巴巴的写了天空的那个云,是一个静态。而第二句话加上了许多变化的词儿,把天空的变化写出来了。比较,这就是策略,或者说这叫方法。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一下子让孩子们把什么叫事物的变化,用什么样的词怎么写出变化,就都学会了。
3、(10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用教学策略突破一教学问题。
4、(6分)用图说明“教学策略”与“思维构建”的关系;
1、(6分)我们丰南的教研主题,从2005年的“细节设计”到2011年的“模块教学”再到2020年的“核心素养”,在一步一步发展,一步步提升。前两者,特别是“模块教学”,是完成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完成大脑思维构建的重要方法和必备环节。
2、(5分)“细节设计”,我们说它是针对一个问题的设计步骤,重在研究学习的一个问题。而“模块教学”,模块间是训练构建整体的思维结构,模块内是具体的细节实施。“核心素养”则重在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说这三个主题研究,是相互关联的,相互递进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3、(2分)《模块教学》作为的丰南教学成果,被入选教育部优秀教学案例,(全国共48项入选获奖)与部编新教材,共同践行国家的教育意志——落实“核心素养”。
七、数学老师的神圣与使命(5分):
《孙子算法》里面说,“数学是万物最根本的东西,是四时之终始,是万物之祖宗。”什么意思?说这个数学是万物之源,是四季的开始和始终。数学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节课。有的时候比语文更重要,语文学的是理解与表达。但是数学学的,恰恰是语文理解、表达时,那一个个具体的词汇,那一个个具体的砖块。没有这些词汇,没有这些砖块,语文就无法理解,无法表达,无法磊成精美的大厦。数学课要完成一个个概念的建立,比如说大小、上下、前后、左右。甚至包括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这些逻辑思考。如果这些概念的建立,逻辑思考等在数学课建立不起来,学生将来在生活当中将不会思考,不会运用。
八、对课堂评价的诠释(12分):
1、(2分)课堂评价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建立学习信心,最终提高其学习素养。
2、(4分)导向性原则是指学生听了老师的评价以后,知道自己问题回答的方面是否全面,知道自己思考前进的质量和方向,知道该自身的不足在那,知道该怎么修正自己。
3、(3分)评价的三个典型误区(1)重结果,轻过程。(2)重激励、轻导向 。(3)课堂评价不及时。
4、(3分)仿“值得效仿”的例子,举一导向性评价的例子。
例如1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例如2听我读了一遍,能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谁再说.说得更连贯些,谁来?
1、(1分)研究成果怎样呈现,每个课题研究人员,等到结题有3到5个成功的案例研究。这是结题的硬指标。
2、(4分)教学研究不跟风,不空泛,不虚化;聚焦课堂,要课堂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要的是实效!
3、(7分)课堂三问:一问,人文素养这一点的目标找得准不准,虚不虚,是否恰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成点?二问,人文素养的达成到不到位,深不深刻,教师是否进行了推动提升?三问,教学重点的突破有没有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没有促进学生思维构建的效果?我们的领导要用这三问检查教师的上课效果;老师们要用这三问评判自己的上课的高坏。用这这三问,发现课堂的问题,改正我们的不足。
4、(6分)教研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不片面地追求读书,学习理论。而是把高深的理念、理论,转变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块。
不机械地追求教材、课标研究。而是把泛泛的教学目标,转变成几个重点突破的学习问题。
不功利地追求教研活动。而是把理念的教学策略,转变成一个个鲜活的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和设计。
1、(2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和。它研究的范围很广,可以写专著,这是学者们要研究的事。
2、(4分)我们不要广义的研究。我们要研究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突破解决的策略,要有具体的方法,有具体的步骤,可操作。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于理解、掌握的效果。比如:长文章如何短教的方法;写景的文章如何教的步骤;动态描写用比较的方法策略教学等等。像这种有实效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才是我们提倡的,推崇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2分)成名策略的应用,最可怕的现象是出现,理念的虚化,千课一面。打着很时髦儿的理念。像什么情景教学呀,主体教学呀,动手操作呀。整个课堂似乎充斥着这种理念。但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没有一步步诱导的方法。是一种理念的虚化。如应用“体验策略”、“情景教学”,运用这样成名的教学策略,不能只提概念,还要设计具体的步骤和具体的方法,不能虚化。概念之下要有针对本问题的具体的特定运作方法。特定运作方法,就是强调个性。只针对本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不包打天下,防止出现千课一面。“体验策略”就要设计体验的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干什么?要把每一步都说清楚,说具体。而不是用空洞的概念名称来替代。如“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如下具体步骤: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4、(2分)无名策略的创新,更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课堂更需求,更具实效。教师要在吸纳一个个成名策略优势的基础上,取其可用成分,多策兼用,创新构建一个个解决具体问题的新策略。这样的新策略,也称无名策略,无需冠什么名称。也不意味着必须概括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只要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就行,就是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