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课题研究跟踪活动的调研报告(第二部分)
(2020-12-30 12:2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足迹 |
辅导片段六:“模块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我们丰南的教研主题,从2005年的“细节设计”到2011年的“模块教学”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在一步一步发展,一步步提升。前两者,特别是“模块教学”,是完成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完成大脑思维构建的重要方法和必备环节。
“细节设计”,我们说它是针对一个问题的设计步骤,重在研究学习的一个问题。而“模块教学”,模块间是训练构建整体的思维结构,模块内是具体的细节实施。“核心素养”则重在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说这三个主题研究,是相互关联的,相互递进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模块教学》作为的丰南教学成果,被入选教育部优秀教学案例,(全国共48项入选获奖)与部编新教材,共同践行国家的教育意志——落实“核心素养”。
辅导片段七:数学课如何抓住教学的本质
一年级一节数学课《认识钟表》,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表盘,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建立时间概念,会记录时间,会观察时间。这是教学内容,就这节课来讲,我想说的是,要充分运用教学策略,设计一种情境。让孩子在生活化中,在情景化来学数学。
如何引导着学生认识时间,如何建立时间观念,如果这样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钟表,摆钟表。(每个同学发一个钟表的这个模型,老师在前头有一个大大的这个模型。)
今天我们就以小红家为例,我们来认识小红这一家人,他家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干什么。(设立这样一个情景)
现在是早晨六点钟,小红家每一个人都在干什么呢?
小红起床忙着洗漱,小红妈妈、爸爸在干什么呢?爸爸妈妈在做早饭,爷爷奶奶干什么呢?爷爷奶奶出去锻炼身体了,
这是早晨六点钟,你看这个钟表的表盘上,早晨六点钟是怎么显示的?时针在哪儿,分针在哪儿?这就是6点,你记住这个位置了吗?
好,那么小红家再过一个小时。应该是几点了?七点了哈,大家都拨到到七点,怎么拨,大家跟老师一块儿拨,这就是七点。那么七点钟,小红家又在干什么呢哎?谁告诉大家,讨论出说小红家吃完了早饭,爸爸妈妈要送小红去上学。
以此类推,老师再接着问,
那么在中午12点钟了,小红家干什么呢哎?
再往下推,又过去了7个小时,是几点了?7点,是晚上7点了,那你看这晚上七点和早晨七点一样吗?早晨七点大家忙着上班、上学,晚上七点呢?回家做饭、吃饭。同样是七点,不一样。让孩子们把这个时间概念建立起来,吃完饭呢写作业。到晚上九点,这个时候小红应该干什么呢?应该洗漱睡觉了。
如果用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能感受到时间的真实,一天当中时间该怎么变?然后在每一次变当中去拨时间,让孩子去动手操作,在操作当中认识和记住整时这个时间。
这就是在玩儿中学,在生活中学,让他懂得所学内容的意义,而不是死死的就是盯着这个表盘,就是盯着整点儿,让学生从几个枯燥无味的数字中要跳出来,把孩子引到生活当中去学习,同样也学习了这些个基础知识,也讨论了这些个要点,也让孩子动手了。也让孩子记忆了,也让孩子进行比较了,同时还让学生建立了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体会了生活当中,时间在我们身边是怎样流淌的
本来时间是枯燥的,是无影无形的,但如果像这样的组织学习,时间就有行,有影了,时间有了真实感,有了一种存在的意义。
学比例,你咋学比例?如果你要这样引出来呢,说这儿有一棵古老的大树,这个大树特别高特别粗,可能有几百年的大树,到底有多高呢?我们能把这个大数据倒了,来测量它吗?不能。那么你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大树多高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学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学完了以后。大树不用放到,我们就能够量它的高度,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是比例。这是创设情景,引导学习。很多知识,学完了之后引到生活当中去,如这个比例我们在生活当中都有什么用呢?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这一下子就把这知识学活了,也达到了我们学知识的目的,学是为了用。
辅导片段八:数学课的教学策略与“核心素养”形成。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过去有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老人就拿出三张鱼网,告诉这三个儿子,每个鱼网,价值200元,你们都长大成人了,路怎么走,靠你们自己。我只给你们每人一张网,你们怎么活?怎么办?你们自己去做吧。老大拿起这个网,一听说值200元,很高兴,就把这网卖了,下了顿馆子吃了一顿很舒服。他对这个网的价值是这样理解操作的。二儿子靠这个网去西山打渔,他靠着这个网每天都能吃饱饭,二儿子对网的价值是这样理解的。三儿子动了动脑子,想:价值200元,他就拿着这网去了集市。用这个网换了一只母羊,母羊养了一段时间又下了羊,羊又下羊……时间一长,他就成了一个养羊专业户。
我讲这个故事要透露三个人的思维方式。透露三个人物核心素养不同,让我们思考当教师的该怎样训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三个人的核心素养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谁的核心素养更宽泛,谁的核心素养更深刻?谁的核心素养更有持续发展性呢?我们平时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老关注知识,这个知识怎么讲, 我们怎么教他们这个知识,我认为我们还是把这个定位太低啦。这样的定位比较浅。我们应当交给学生怎样用活知识,生活中怎样用学到的思想。看老三那个核心素养,人家能够想到以物易物变成一个专业户。
我们看今天这节植树问题。最初的教材例题呈现就是线段。开始是让你在20m、50m、100m的线段上栽树。现在教材推演成了不用线段了,用实际的情境题出现。我翻了翻教参,教参上仍然再说线段,然后呈现出线段关系,抽象出栽树的计算公式。这节课的立脚点是什么呢?仅仅是利用这个抽象的公式,抽象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吗?今天讲的这个《植树问题》,假如说换个思路,我们通过线段也好,情景也好,抽象出这种规律之后,让孩子讨论生活当中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就拿刚才的那种情况说,两头都是房子,不管它是50米还是60米。那么你给孩子三种情况让他们研讨。一种情况是栽树应该怎么办?第二种情况是摆盆花应该怎么摆。第三种情况是安路灯应该怎么安。如果让孩子们讨论,你就会发现第一种情况栽树,两头是墙,挨着墙载树,这绝对没用,还不美。但如果是摆盆花呢?你说墙根儿离第一盆花还有五米你摆不摆,摆上好看不好看。第三种情况,路灯问题。当然,路灯的间隔不能是5米,这回路灯的间隔可能是20米。挨墙根儿是不可以栽树的。但是同志们,挨墙根儿要不要按路灯呢?你不安那么墙下就漆黑一片。墙下漆黑,符合实际吗?我们的核心理念,我认为大家应该这样去理解,要让孩子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问题。有位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好。这是数学思想,植树问题是个引子。植树问题是一种思维方法。不是说生活当中都是植树,而是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未来的同学可能是建筑师,可能是设计师,也可能是修理工。那么他会面临种种情况。当他面对种种情况的时候,能不能运用小学老师教过栽树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呢?怎么培养核心素养,要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去解决,那我认为这个孩子的核心素养是宽广的,而不应该是狭隘的计算,一味的应试。他能够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去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是我对培养核心素养的理解。
辅导片段九:数学老师的神圣与使命
我们数学老师对建立概念,训练逻辑思维有着神圣的使命,我们也有着重大的责任。如果我们的数学课扎不实,不灵活。他不是别的课学不好,连语文课都学不好。所以我告诉大家,数学课是重中之重,与语文课一样肩负着孩子们学习的基础。上午我在胥各庄镇说《孙子算法》里面说,“数学是万物最根本的东西,是四时之终始,是万物之祖宗。”什么意思?说这个数学是万物之源,是四季的开始和始终。在胥各庄我也说到,数学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节课。有的时候比语文更重要,语文学的是理解与表达。但是数学学的,恰恰是语文理解、表达时,那一个个具体的词汇,那一个个具体的砖块。没有这些词汇,没有这些砖块,语文就无法理解,无法表达,无法磊成精美的大厦。数学课要完成一个个概念的建立,比如说大小、上下、前后、左右。甚至包括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这些逻辑思考。如果这些概念的建立,逻辑思考等在数学课建立不起来,学生将来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去思考,怎么去理解呢?所以,我想借今天这个例子、今天数学课,跟大家阐述一个观点。大家对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要更深刻,要更广泛。而不是你死死的盯着教这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点怎么教,怎么用,怎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节课的研讨学习,不是这一节课受益,而是终生受益。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度,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在教孩子一种适应新征程的,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核心素养。我们教育的学生不仅仅是有智力,有情怀,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完善的,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超前的一种种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培养这样孩子,才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孩子。
辅导片段十:对课堂评价的诠释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
什么是课堂评价?课堂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优秀的组织者还应该是出色的评价者,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做出好坏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强化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序。
课堂评价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建立学习信心,最终提高其学习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他有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有效地发挥着直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评价有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激励性原则,一个是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听到教师的评价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勇气,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而导向性原则是指听了老师的评价以后,知道自己问题回答的方面是否全面,知道自己思考前进的质量和方向,知道该自身的不足在那,知道该怎么修正自己。
误区之1:重结果,轻过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还是看重学生的答案,而不太注重过程的得到。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一句“继续努力吧!”就完事了。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 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答案的过程和方法。
误区之2:重激励、轻导向 。低年级课堂中,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老师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视而不见。
误区之3:课堂评价不及时。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
怎样发挥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 改变目前的课堂现状:
值得效仿一: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值得效仿二:例如当某学生提出了一个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话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值得效仿三:听我读了一遍,能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谁再说.说得更连贯些,谁来?
辅导片段十一:关于研究成果呈现形式的思考。
我们的研究成果怎样呈现,反应着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要什么,重什么的问题。要什么,我们不要夸夸其谈的理论报告,我们要总结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我们不要一篇篇说教性的文章,我们要能效仿的一个个案例设计。我们追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可以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呈现形式是理性的思考,方法措施的总结。像上述十个“理性思考”一样,有对本研究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独到的见解,更要有具体事例分析的支撑,不空不虚,要有课操作性。第二种呈现形式是个例的具体展示。结合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以一道例题,一篇课文、一个实验为例,说清一个策略的实施、一个能力的训练,一个情感的熏陶。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就围绕该侧重点设计教学细节。突出操作意识,突出主题意识,这两点意识要凸显的特别浓烈。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一个成果。每个课题研究人员,等到结题有3到5个成功的案例研究,就很了不起。所有我们的课题研究不要虚化,不要别贪多,抓住一两节研究透啦,研究出点道道来,这样更有意义。
学习贯彻问题,是搞好课题研究,搞好工作的关键,这一点,大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研究不跟风,不空泛,不虚化;聚焦课堂,要课堂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和老师抓住彰显点进行操作。别粗浅的认为,让老师们读一读这方面的书,大家写一写这方面的心得,搞几次这方面的活动就算研究啦。不!我们的研究要的是实效!
我们一定要正视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课堂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不回避问题,才能改正问题,才能发展进步。发现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三问我们的课堂。一问,人文素养这一点的目标找得准不准,虚不虚,是否恰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成点?二问,人文素养的达成到不到位,深不深刻,教师是否进行了推动提升?三问,教学重点的突破有没有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没有促进学生思维构建的效果?
我们的领导要用这三问检查教师的上课效果;老师们要用这三问评判自己的上课的高坏。用这这三问,发现课堂的问题,改正我们的不足。
希望我们的领导和老师们,在研究的下阶段,都当教学研究的明白人:
要知道我们丰南区的核心素养理念教学改革不是笼统意义上的跟风,不是模糊、空泛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聚焦课堂,要课堂的变化,不要虚化;
要知道我们丰南区核心素养理念课题活动的四个阶段,要一环扣一环,步步推进;
要知道我们的课题活动不仅仅是理念的引领,更是课堂策略的跟进,是教研活动的推动,贵在行动落实。
各位校长:
接下来我们要组织老师们开展一次“再学习、再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领悟、吃透、吃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本质、内涵和规范教学的具体要求;
要组织一次学习答题活动。检验老师们学习掌握的情况,“人文素养”的提升推动、“教学策略”的实施等观点要能举例说明。系统、全面地理解把握核心素养课堂的操作;
要按标准和要求组织一次研课、磨课活动。要按标准和要求进行淘汰选拔,充分理解课堂“不虚化”的意义;
按标准和要求进行成果积累。用标准和要求指导实践、推进课堂变化,带着标准,带着要求,去研究课例,打磨课例,出一批成品课例。
期待新春来临,我们一起欣赏丰南大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