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山仰止——漫论傅抱石山水之峰峦构成

(2017-10-16 15:42:53)

此文应约为江苏省国画院60周年而作


高山仰止——漫论傅抱石山水之峰峦构成

舒士俊



            中国画审美:从韵趋向气场

中国画的审美,历来首重气韵。但是气韵对于各有风格的中国画家来说,恰恰是难于相互比较的

你能够具体比较傅抱石和钱松喦俩人气韵风格的异同吗?或者,各拿出他们俩人的一幅画,你能够具体比较他们的气韵高下显然很难——因为气韵,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那么,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标准比如气场?

若是放到以前,我会觉得这很难:因为气场看上去确很玄乎;以往,几乎也未见有人从气场入手,来评画。

可是,通过近年的摸索,我却渐渐觉得气场有形可抓。这种感觉上的变化,其实已经历了好些年的摸索积累。

曾应约一本阐释陆俨少山水画艺术的书,那书2007年1月出版,当年6月第2次印刷,便是《山水画的变法》。 

该书第二章“写生悟法”,有一节龙脉的奥理,我关注到陆老说过一段话:

不论规则或不规则的石头,必须四面都能画得出,即所谓兜得转。如是之后,叠石以成峰峦岩嶂,也容易能够兜得转,而且形象很美,不致像馒头山。

当时,我写下了如下评述:

,也正是中国太极文化的精义所在。传统太极图上有两条阴阳鱼互动消长,便是在运转的。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了乾旋坤转之义,这确值得中国画家深加探究。从广远处看,我们已知宇宙星辰在转,时间年轮在转,因而古人有小周天大周天之说;而从身边近处看,我们坐在疾驶的车上望窗外,便可见远近景物也在反向运转。陆俨少则更向我们指出,小到一块石头一棵树,也在转,他认为画石画树画山,都要兜得转。而这,也正包含着宇宙生命的扭动挣动和延伸。其实,中国画的用笔章法,起承转合的呼应法则,也都包含着的内在规律。陆俨少将这种包含中国哲理的内在规律,如此自觉地运用到对山水的观察和创作之中,这对于他把握突出山水的气势,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是那时我对于气场之“转”的朦胧感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白这里面含有空间转换之奥理。当时对于整个气场形态的把控,我确还没有现在这样清晰的感觉。

应该感谢后来有了微信,使我有了常披览中国画名家图之机会因屏幕小,更容易以大观小、留意于画面构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记得最早是看陈洪绶、八大的许多图,使我突然发现

中国画画面的气场构成,它有规律可循!

之后,我的关注面扩大,一发不可收拾。从去年至今已年,陆陆续续我发了五代黄居宷、宋人小品、南宋马远、元人山水,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陈淳、徐渭、陈洪绶、担当、傅山、邵弥,清代恽寿平、梅清、渐江、龚贤、石涛、八大、汪士慎、李鱓、金农、华喦、边寿民、赵之谦、高其佩、黄易、任颐、吴昌硕、虚谷、蒲华、吴大澂,近现代居廉、陈师曾、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郑午昌、陈树人、陈少梅、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谢稚柳、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贺天健、于非闇、江寒汀、关良、钱松嵒、石鲁、方济众、黄幻吾、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赖少其、高冠华、余任天乃至叶浅予、吴冠中、高马得等的气场构成之作

这从古至近现代许多名家,其所作的气场构成,我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法轮”。

之所以采用“法轮”二字,因它本来是佛法观世之法宝,而以上这许多古今画家,尽管其风格构成可说千变万化,但竟都可以用“法轮”的形态来予以衡量。像江苏画派巨擘傅抱石钱松嵒,他们俩本身山水风格差异很大,若放在过去,很难将他们作彼此联系比较,但现在可以发现:他们竟都是遵循“法轮”气场来构成画面的;有了这一框架视角,要再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便有了可能。

    傅抱石之峰峦气场构成探究

为何做气场“法轮”构成的深入探究,我会首先看中傅抱石?这一方面,固然因这次江苏省国画院之约稿,另一方面也因据我考察,在画史上,举凡大家,其“法轮”构成竟极为突出。

前不久见到有个岭南画派微信帖,岭南派不少名家的画都含有“法轮”,而“法轮”构成最为突出的,则正是领衔岭南的“二高一陈”。

同样,江苏画派诸多画家也都含有“法轮”,“法轮”构成最为突出的,则为江苏画派之二巨擘傅抱石钱松嵒。而相较,傅抱石“法轮”构成个人面目更为突出,也更为丰富。

下面,让我来举一些具体图例来说明:

http://s9/mw690/001IdJbJzy7f3qikei418&690

 以上三幅傅抱石山水,可以明显看出,山峦的气势,都是沿着一

个倾斜度在运转,这便是我所说的“法轮”——这个运转的倾斜

度,其实便是“法轮”的外围边缘。那这个“法轮”的中心又在哪儿呢?它在画外的右下方——正是这个位于画外右下方的“法轮”中心,决定并制约着“法轮”的外围边缘那个倾斜度的运转

中国之艺术鉴赏,历来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说;而这八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庄子《齐物论》有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则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无穷也。”

这里“得其环中”之“环”,“门轴”为喻,来表明对气场轴心的体悟。艺术创作常说要“自出机杼”,所谓“机杼”,其实亦被称之为“机轴”。尽管门可变大变小,也可以自由地转动,但它离不开稳定不变的门轴控制。因此,由气场轴心发散而产生的各种轨迹,也可以有大小远近的种种变化,但其轨迹之运行无论如何变化,总离不开稳定不变的气场轴心的必然控制。

这也就是说,凡由气局结构构成的气场,必有主宰其相应变化的核心(轴心)。只要把握了这一核心(轴心)及其延伸变化和相互呼应的规律,其艺术表现之施展便大可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

而这,也正是气场“法轮”运转之奥妙所在。显然,这是一种

由气场轴心所制约控制的、空灵而透脱的“法轮”运转。

傅抱石的山水,正因为有这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围着轴心旋转的“法轮”气场,因而它们才具有一种席卷的气势。所谓的席

卷,它与由气包揽气场的旋转,其内涵是正相一致的。

因某个原因,曾有人建议我弃用“法轮”,而用太极图来说明“法轮”与太极图,其底蕴固然相通,可气场构成的以上特征,却只有用“法轮”这一形象,才能让观者一望而知,因而诚如美国硅谷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所称赞——“法轮”,使气场可视化。

    众所周知,地球有经线和纬线,航海上用罗盘来确定方位的经纬度。而“法轮”之功用,正可说与罗盘相似,我们可通过对“法轮”的分辨,来分析一幅画的气场构成。当然,有时在一幅画中,有可能“法轮”也并不止一个,有可能是经纬交叉,有两个甚而两个以上“法轮”的交叉或交叠。

http://s6/mw690/001IdJbJzy7f3sVktcV45&690

上面这三幅傅抱石的画,第一幅,是两个女子形成一个从左上到右下的弧线“法轮”,而老者与两女子,则又形成了一个从左下到右上的弧线“法轮”。两个“法轮”,形成了经纬交叉;

第二幅,则是上面凌空枝桠所形成的“法轮”,与下面扁舟所形

成的另一“法轮”,形成了经纬交叉;

第三幅,则是浓黑的近山以横向为主的“法轮”,与浓淡近远山整体以纵向为主的“法轮”,形成了经纬交叉

傅抱石对于“法轮”经纬交叉独具匠心的体会,无疑丰富了画面空间的深邃度。有些加我微信的画家,看了我所举的许多图例,服膺“法轮”之神妙,纷纷予以尝试,但却由于未谙”法轮”经纬之奥妙,所作便难免浅薄。

那何以傅抱石竟会对“法轮”有这么深邃的体会?这与他以往修持所下的功夫有关。

一幅画的“法轮”有经纬,具体到每个画面,有的画面“法轮”会以经线为主,这在中国画之立轴和屏条尤见明显;而有的画面“法轮”则以线为主,这在中国画之手卷和横披更见突出。

以经线为主,表现重峦叠嶂的立轴和屏条,其中“法轮”构成的变化尤其丰富。据我搜集各家“法轮”构成图发现,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凡章法构成变化丰富的画家,如清代石涛,近代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其早中期都画过不少大山水立轴,这证明画家要把控和体悟“法轮”构成之变化,多画大山水立轴,确有砥砺身手、领悟构成变通的神奇作用。

http://s2/mw690/001IdJbJzy7f3td2QXDa1&690


以上四幅山水,显示了傅抱石早期画大山水立轴从简到繁、从线到面、从单纯到丰富的历程。虽然这四幅画,在创作时间上有先后,在艺术表现上,也繁简厚薄深浅之不同,但它们对于笔墨表现的类取,与排比造势,却是一致的。这笔墨表现的类取与排比造势,也正是气的规律特征之所在;而这种类取和排比造势的规律特征,在“法轮”之构成表现上,应是相当明显的。

    中国画气场运转之规律,往往以单元结构之排比来造势,而这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也可说是一致的。

http://s5/mw690/001IdJbJzy7f3tiCbmQ44&690

    上面这两幅人物画,其“法轮”构成之气脉,可说与傅的山水画同一机理。

这机理便是:传统中国画对于表现对象的把握,一般总从形的分类入手,去寻不同种类之形各自的共同规律,便于与其他类型相区别不同的表现程式即由类型化而产生。类型化,正便于画家从大千世界万千形象之中,去划分出宗纲式的大差异,这有利于造成画面的大气势大构架否则大千世界便会显得太细碎芜杂了

中国画家将山水的气势布排称为龙脉蜿蜒,这其实就是取其既有单元格式之连贯,而又有所腾挪变化之意。因龙是条贯之体,它满身鳞甲,这“鳞甲”即为局部单元格式;当龙体腾挪飞舞时,其通体鳞甲即闪烁变化,既同而又不同,产生无穷的趣味。所同者,龙通体皆鳞甲也;所不同者,龙蜿蜒腾踔,因云雾之弥漫遮障,因龙体之盘曲转侧,因龙爪及鳍之穿插,遂有同中之异。因其循条理脉络而生变化,故有生生不息的意味。

上面我所举的两幅人物画,每个人物,即为局部单元格式;其组合,即构成了龙脉蜿蜒,亦即“法轮”气场之盘转。而前面我所举的四幅山水画,尤其是第二、第三幅,其龙脉蜿蜒局部单元格式龙脉“鳞甲”),显现便相当的明显。当然,其山水龙脉之布阵操演,由于山水气象更为复杂,其局部单元格式之变化(虚实加减),自然要比人物画更为丰富。


http://s14/mw690/001IdJbJzy7f3tvPeZT2d&690

http://s11/mw690/001IdJbJzy7f3tCSsCS2a&690

在傅抱石所有山水画中,大山水立轴的量不算最大,但若把它们集中放在一起,还是相当可观。看得出,他对大山水来龙去脉的布置,浓淡粗细虚实的映带穿插,都极有讲究。而其“法轮”构成的态势,则皆是纵向横贯。


http://s6/mw690/001IdJbJzy7f3tJMa4515&690


傅抱石以上的3幅尺幅小山水,我们若将之与前面所举的那些大山水立轴相比,便可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画过那许多大山水立轴,明白山水“法轮”气场之来龙去脉,那画小山水对他来说便是小菜一碟了。

大山水立轴的“法轮”构成以经线为主,可见到傅抱石已操运不少;同时他并不忽略以纬线为主的横披手卷,亦时有力作。


http://s1/mw690/001IdJbJzy7f3tVdwli70&690


傅抱石以纬线为主的手卷,和他以经线为主的立轴一样,都是写山水大气场。若说山水有龙脉,那么,傅抱石以经线为主的山水立轴,便好像一条巨龙耸立奔腾;而他以纬线为主的山水手卷,就好像一条巨龙横贯腾挪。这巨龙运行的起伏弧线,便是“法轮”构成的外围边缘。而这“法轮”构成的核心却是在画外。 

以经线为主的山水立轴,其“法轮”构成的核心多在画外的右边,而以纬线为主的山水手卷,其“法轮”构成的核心则多在画外的下边。——那可真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啊!

“法轮”之构成,乃循一硕大的“法轮”边缘之弧线展开,故有排比造势之趋向,因而傅抱石所作之大山水,都有大气雄浑之气势。他是通过立轴和手卷,一纵一横来取势;进而,他又将纵横相结合,生发出一系列巨岭横开之山水。


http://s12/mw690/001IdJbJzy7f3uqDKlBdb&690

http://s9/mw690/001IdJbJzy7f3uONPNCe8&690

http://s12/mw690/001IdJbJzy7f3v0t8h5bb&690

以上例举这么多图,可以看出傅抱石后来之名作《漫游太华》,其实亦并非凭空而生;那种巨岭横开的山水样式,他其实已不厌其烦地画过好多遍,其遍数显然远远超过李可染所画之《万山红遍》。

我一直认为,传统中国画家对于表现对象的把握,一般总是先是从形的分类入手,去寻找不同种类之形各自的共同规律找到同一类之形的共有构成规律,是为了便于与其他类型相区别,也是为了便于对这一类型的掌握,不同的表现程式即由类型化而产生。”(见拙著《山水画的变法》)

因此,中国画以气韵来论画,其实质便是以气来纯化对象。故中国画从本质来讲,它可说是一种类画,传统六法中之“随类赋彩”,便已透露出了“类”之端倪。虽然傅抱石山水面貌丰富多变,但他显然深谙此道。通过图像之类比,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创作,其实也就是在其修炼有素的几大类样式里,进行他的应变发挥。当然,在他几类山水样式之中,峰峦构成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他操演久久而至纯熟,遂有灵性变通之作,令人赞叹。


http://s13/mw690/001IdJbJzy7f3v9pMVCdc&690

傅抱石主要山水样式“法轮”构成,除了以经线为主的高远山水,还有以纬线为主的平远山水;他把二者操运娴熟之后,又将“法轮”构成之经纬线予以交合,使高远与平远相结合,以更显画之简约空灵。以上五幅山水之后三幅,便是这样的佳作。分析傅抱石整个创作构成可见,“法轮”,无疑应是他把控空间关系的机杼之所在。

 

傅抱石其他的山水样式尚有不少,尤其他将平远风景与山水精神贯通,其染法之善于间隔虚灵,尤为关键。本文因时间篇幅之限,不作展开,且容留后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