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 行明章/不行章/大知章》解說

(2009-07-08 22:03:36)
标签:

明道

本心

贤德

本性

孔子

中庸

文化

分类: 藏經閣

行明章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過之(2)﹐愚者不及也(3)。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4)。人莫不飲食也(5)﹐鮮能知味也(6)。”

注釋:

  (1)行:通行。(2)知(zhi4)者:有智慧的人。過之:把自己的智慧淩駕於道之上。(3)不及:達不到道的高度。(4)不肖(xiao4)者:不賢的人。(5)莫:沒有。(6)鮮(xian3):很少。

譯文:

  孔子說:“大道不能通行的原因,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有智慧的人把自己的智慧淩駕於道之上,缺乏智慧的人認為自己達不到道的高度。大道不能昌明的原因,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賢德的人過多地重視道的高度,不賢的人達不到道的高度。人沒有不吃飯喝水的,很少能真正知道味道的。”

說解:

    “道”與“中”是什麼關係?從根本上來說,兩者沒有不同,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人與生俱來的那種本心本性,本來就是符合“喜怒哀樂之未發”的,本來就是符合“自然而然”、“無為無不為”的,因此說“性”、“中”、“道”本來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不知道什麼叫“中”,便無法達到“道”的境界,不能使“中”與“和”兩者完善而且融而為一也無法達到“道”的境界,因此說“中”與“道”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行道”、“明道”與“道行”、“道明”是不同的。前者是個人行道、明道,後者是道行於天下、道明於天下。從個人來說,不能明道也就不能行道,能行道的必須是能明道的,如果根本做不到“明道”,那麼,無法保證所行的事是符合道的。從結果來說,明道的人越多、行道的人越多,天下也就越近於“有道”,也因此而能和諧穩定。把“明道”與“行道”結合起來說,“明道”的目的必須是“行道”,否則,“道”就是空言,所以,這裏先說“道”之“行”,而後說“道”之“明”。

    “道”為什麼沒有通行?首先,有智慧的人,自恃于聰明而去做人做事,就好比是把天道地道置於一邊而過分強調人道,把本性、大道置於一邊而過分強調個人的智慧。他們或者自以為已是得道之人,因此,只見有智而不見有仁;或者以為道不過如此,而輕視了本心本性與不偏不倚,因此而言過其實、行不合道。其次,缺乏智慧的人,不明白“道”本來就在自己“心性”之中,卻向外去尋求;不知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因此而不知道如何“行道”。

    “道”為什麼沒有昌明?首先,賢德的人,過多地重視道的高度,使自己和他人對道都有高不可攀、望而生畏之感,卻不知道“行道”就在腳下、“明道”就在每人心中,因此,只見有仁而不見有智。其次,不賢德的人,達不到道的高度,認識不到心中本來就有的道,或者對大道半信半疑乃至譏笑否定,不知道“修道”需要從自己做起,因此不可能自己“明道”,更不可能使“道”昌明於天下。

    吃飯喝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道就在其中,可以叫做飲食之道。餓了吃飯、渴了喝水,本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人不會,但是,人們往往只知道吃飯喝水,卻不知道吃飯喝水究竟是為了什麼。吃飯喝水是為了奢侈的享受嗎?不是,但是我們卻常常把它作為一種享受來對待和追求。吃飯喝水是為了生命的存在與延續,但是,存在和延續了生命之後究竟是要做什麼?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嗎?是為了享受而活著嗎?是僅僅為了自己或者僅僅為了他人而活著嗎?不知道人怎麼活著、為什麼活著,又怎麼能知道“明道”、“行道”?不知道“明道”、“行道”,又如何能“道行”、“道明”?《周易·系辭上傳》中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不行章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

注釋:

    (1)其:難道。不行:不能通行。矣夫(yi3 fu2):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道難道不能通行了嗎?”

說解:

    要使天下有道,需要人來行道;要有人行道,需要有人明道;人要明道,需要從自身之心入手;人要行道,需要從自身言行做起。天下無道,也只因為人們常常陷於偏知偏見,常常在名利和誘惑之前迷失自己本心本性。天下無道,誰都會受到損害,即使有人認為得到了名利富貴就是幸福安寧,也難以幸福安寧,更難以長久。孔子是在感歎大道不能通行嗎?假如說是感歎,那麼,還何必編訂“六經”?還何必傳道、修道?大道真的沒有通行於天下嗎?假如沒有通行過,那麼,堯舜文武時代又當如何解釋呢?《孟子》說的好:“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感歎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寄希望於他人也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不能放棄自我的責任,不能忽視自己的作為。

 

大智章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1)?舜好問而好察邇言(2)﹐隱惡而揚善(3)﹐執其兩端(4)﹐用其中於民(5)﹐其斯以為舜乎(6)!”

注釋:

  (1)舜:指有道聖王虞舜。其:難道。知(zhi4):同“智”。與(yu2):同“歟”,語氣詞。(2)好(hao4):喜歡。察:認真傾聽觀察。邇(er3)言:身邊的話,指周圍百姓的說法。(3)隱惡(e4):不宣傳邪惡的言行。揚善:大力宣導和宣傳善的言行。(4)執其兩端:把握住“過”和“不及”兩方面而不遺棄任何一方。(5)用其中於民:對民眾用自己的本心本性來對待,不把個人情感強加於民眾。(6)其:大概。斯以為(wei2):因為這樣才成為。

譯文:

  孔子說:“難道舜是智慧過人的嗎?舜只是喜歡不斷詢問眾人意見而且喜歡傾聽觀察周圍人的意見,對邪惡的言行不再去宣傳,對善良的言行大力宣導,把握住“過”和“不及”兩方面而不遺棄任何一方,對民眾用自己的本心本性來對待。大概因為這樣才成為舜吧!”

說解:

    在修身和治國方面達到“道”的境界莫非真的很苦難嗎?我們看看舜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了。舜能夠成為一代有道聖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辦法,他也只是從三個方面來做。首先,多學多問,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其次,不宣傳邪惡,大力宣導善言善行。其三,用本心本性對待民眾,不放棄任何人。

    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能夠集合眾人的智慧才能“智慧過人”。廣泛聽取眾人的意見,提拔重用賢德之人,這是不存成見的做法,是不偏私的做法,這一點有誰都能去做,問題是我們經常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意見看得過重,雖然這還沒有達到剛愎自用的程度,卻也與之相去不遠了,怎麼能接近大道?

    “隱惡揚善”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人的本心都是生來就善良的,但是,因為後來所遇到的環境複雜,所以,本性經常被遮蔽。除非有很高修養的人能夠有定性,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甚至“在淤泥而不染”,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卻常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執政者以及君子們應該宣傳什麼也就很清楚了。本著善良本性去說話做事,即使聽到、看到邪惡的事情也不去再宣傳它,而去多宣傳正面的、善良的,對於移風易俗、教化百姓是有益的。但是,一般人常常遇到邪惡就急於批判,卻不知道這在無意中也是在為邪惡做廣告;一般人又多好奇之心、多看熱鬧之意,這樣就恰恰違背了“隱惡揚善”的原則。要“隱惡揚善”也不是多麼苦難的事吧?

    執政者以及君子都不應該對民眾有歧視之意,而應該一視同仁。重用仁者智者,不是意味著放棄愚者不肖者,而是借助仁者賢者來教化愚者不肖者以便盡可能使之也成為君子,即使不能成為君子,也是借助他們來對天下所有人施仁政。在君臣民三者之中,以民為貴,“民為邦本”,民眾的人數最多。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時代,民眾都不可能都成為君子,更不可能都成為聖賢,君子與聖賢的責任就是要保護民眾、教化民眾,使民眾得到他們應得的快樂和利益,而不是以德或智自高自大,更不是要去歧視民眾。所以,執政者任用賢能、施行仁政,也只是出於一片仁心,而不是要去有意討好賢能或民眾。這種本心本性是任何一個人都具備的,也不是什麼苦難的事吧?

    大舜本來只是一個制陶家族的後代,能夠成為一代有道聖王,不在於他比別人有更多的智慧,而是能夠按照本心本性而不偏不倚地去做人做事,舜能如此,我們又何嘗不能如此呢?所以孟子說人人可以成為堯舜。至於說最終能否有大舜那樣的成就並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按照中庸這個原則去做了,以及所做的程度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