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傳統新年文化品讀 下篇之祭灶日

标签:
灶神火神屠苏下篇华夏腊月扫尘除夕文化 |
分类: 藏經閣 |
正月庭燎映雪光,元夕笙動春未央
——華夏傳統新年文化品讀
下篇:盛日華彩,佳節連珠
——新年節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人們熟悉的一首宋詩,可是,有多少人注意過詩中的幾個詞語,“屠蘇”是什麼?“桃符”是何物?再來看一組詩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詩經·小雅》)
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荊楚歲時記》)
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荊楚歲時記》)
椒盤薦壽休辭,坐聽爆竹渾無寐。明朝末後飲屠蘇,白髮從渠相點綴。(李處全《玉樓春·守歲》)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畫,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東京夢華錄》)
庭燎、椒柏酒、桃湯、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敷於散、卻鬼丸、儺儀……這些是什麼?為何與我們當前模式化的“春聯、餃子、紅燈籠”式範本相異甚多?點點的庭燎映照著皚皚的雪光,爆竹照亮了神荼鬱壘的身影,桃木芬芳,椒柏酒暖,斗柄東回,休氣氛氳……那些流失的新年風景,是久違的盛日華彩。
除此外,人們對於傳統新年喪失興趣和感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節日流失的特別嚴重,明珠遺散,珠不成鏈,自然難以聚攏光輝了。小節眾多,並不必要每個都過,但至少有必要心裏有數。
整個新年是由大大小小十幾個節日組成,比較完整的過程是:
臘月二十三 祭灶日(小年)
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五 趕亂歲、接玉皇
臘月二十七 洗浴日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
歲尾 除夕日
正月初一 元日(元旦)雞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羊日(天慶節:小年朝)
正月初四 豬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窮五)
正月初六 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穀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立春節(每年立春日,一般在西曆每年2月3日至5日間)
正月十五 上元節(元宵節)
一 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盡掩明月光——祭灶日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中華文明中的硬道理。華夏是個宗教色彩淡薄但人文氣息濃郁的文明,但她向來懂得生活的藝術與世俗的浪漫。於是,中華的傳統神祗也不似他方文明那般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他們就倘佯在我們的日用常行之中,於庖下堂間,或坐或臥,展開與凡人一般無異的和顏悅色,人們自然也不必如羔羊那般誠惶誠恐五體投地,總是自然地、甚至帶點幽默地,卻不失虔誠地供奉祭祀,或祈福禳災,或訴說疾苦。這些生息於人間煙火中的神明們,其中最典型也最有趣味的恐怕要算灶神了。祭灶日便是針對他的示敬之日,傳統稱之為“小年”,拉開了五十多個華夏傳統節日裏的壓軸戲——新年的序幕。
【女神·火神——原始灶神形象】
中國灶神的起源時間應該與灶的出現有關,考古發現仰紹文化時期即已有了釜灶的雛形——雙釜連體且共吸一個火門,並有8個排煙氣孔(《文化與考古》1987)。祭灶很可能是悠久的史前遺風了,灶神神龕的起源,或許與半坡遺址那灶下的貯火種陶罐有著某種關聯,以至於後來的《禮記·禮器》中有這樣記述:“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曰:“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還有說法認為,灶神信仰源于華夏先民的火崇拜與太陽崇拜,那便與火神有關。歷史學家楊寬先生曾分析中國上古神話有明顯兩個系統混雜的特徵,稱之為“東夷-殷商系統”和“西戎-周系統”,於是火神的角色便有炎帝與祝融。《周禮》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而受“殷商系統-楚文化”影響的《淮南子》則稱:“炎帝作火而死為灶神”。在今天來看,火神一職究竟屬誰都不重要了,他們早已融為一體成為模糊的“火神”,成為民族的記憶,只要記住,他所司之火是安全與溫暖的象徵,是我們食物的來源,是上天對我們的惠賜。
圖:原始灶神——火神祝融/火神炎帝
【葷祭·夏祭——上古祭灶面貌】
當野火逐漸被人馴服成為灶火時,神聖的祭火儀式也就自然轉化。祭灶在商周時都十分隆重,分別為商“五祀”與周“七祀”之一(“五祀”《曲禮》注:“五祀,戶,灶,中、門、行也”)。祀灶在當時還放在夏季進行,而且是葷祭,鄭注《禮記》中有:“祭灶之禮,先席於門之奧,東面,設主於灶陘,乃制肺及心肝為俎,奠於主西。又設盛于主南,亦祭黍三,祭肺、心、肝各一,祭醴三。”當然,除了這心肝肺三物外,還要用雞當祭牲,這就是《白虎通·五祀》所雲“祭牲,灶以雞。”
【臘月祀·白歲事·鏡聽——中古灶神的人格化】
漢代是祭灶禮俗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因為鍋臺灶的形式成熟於漢代,祭灶日也由之前的夏初移至了臘月,逐漸融入正月元日的節日系列,從此,這種模式延續兩千多年至今。
《史記·封禪書》中說道士李少君進言漢武帝說祭灶可益壽,“於是,天子始親祀灶。”天子參與的活動大都很有宣傳效果,加上漢代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時代,灶神的傳說在此時已變得有鼻子有眼。人們傳說灶神是長居人間的小神,並“晦日歸天,白人罪”,儼然一個安插在人間的便衣骨幹。《後漢書·陰興傳》說到宣帝時有一個名為陰子方的人,他“至孝有仁恩”,臘日(漢代為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後改為十二月初八)那天早飯後,灶神竟現了形,子方受寵若驚,“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灶神對他的獎賞也非常實惠,“自是已後,暴至巨富。”,於是,“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薦黃羊焉。”順便提一下,這裏說的黃羊是指狗。殺狗祀灶的習俗從此流傳甚久。
晉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提到臘日以豚酒祭灶,這時仍是葷祭。梁簡文帝還撰有《灶經》十四卷,葛洪的《抱樸子·微旨》和周處的《風土記》就更生動了,比如說:“臘月二十四夜祀灶,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天哪,要打小報告了,儘管一年裏安分守己,好歹還是得先一天款待一下嘛。從這時起,祭灶的傳說與日期逐漸固定下來,與今日無異。
唐代時,司命神與灶神合而為一,祭灶因此添了“醉司命”一俗,《輦下歲時記》中,除了“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外,還少不了“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以宋代《東京夢華錄》的解釋是:讓灶神“喝個酩酊大醉,吃個肚兒圓,好教他替家中人多說一些方便話。”這份狡黠真是趣味得可愛。另外唐代開始還添了鏡俗,即所謂“鏡聽”,《月令萃編》:“灑掃置香燈於灶門,注水滿鐺,置杓于水,虔禮拜祝。撥杓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蔔者之兆”。鐺,音chēng,三足的容器,杓即勺子。新年來臨時,女子思念未歸的丈夫、親人,祀灶或除夕之夜,以“鏡聽”蔔其歸訊和凶吉。唐時有兩首有名的“鏡聽詞”,就描繪了女子“鏡聽”的過程。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昔時長著照容色,今夜潛將聽消息。門前地黑人來稀,無人錯道朝夕歸。更深弱體冷如鐵,繡帶菱花懷裏熱。銅片銅片如有靈,願照得見行人千里形。”
王建《鏡聽詞》:“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丁寧鏡神聖。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
鏡聽——wf繪
【素祭·膠牙餳·女避禮——近古祭灶面貌】
宋代祀灶多承唐俗,總共有醉司命、貼灶馬、燒紙錢、上供品等。宋代是極富有生活情趣的朝代,范成大一首《祭灶詩》可見一斑:“古代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來典祀。豬頭爛熟雙魚獻,豆沙甘粉粉餌圓。男人紮禮女人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宋代祭灶的供品也極豐富,《夢梁錄》中有:“蔬食、餳、豆祀灶”“萁豆、花果、五色米等。”
明代的飲食文化比宋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帝京景物略》中記:“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馬。”灶君依然要履行“上天白人間事”的職責,於是人們常祝以文曰:“好多說,不好少說”。不過,從宋代起就可看出,祭灶已是女子的禁忌,甚至連祀後的祚食,女子都不能口染分享,否則便是不祥。這時的祀灶多用糖餳糕餅等物,尤其是粘性的“餳”,用意是可以粘住灶神的嘴,以免說了不中聽的話。而且已改成了素祭,不過明代宮廷內還依然保留著古時的葷祭。
【紛繁的近代至今祭灶孑遺】
清代的祭灶習俗依然不衰,本來滿族入關前是沒有這一習俗的,但清廷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清稗類抄》雲:“乾隆一朝,大內祀灶”。清代的祀灶儀式排場非常大,皇帝皇后親王貝勒都要放假專門做這項工作,供品也極為豐富。本來盛於民間的活動得到了官方的大力弘揚,祭灶禮儀更加細緻複雜化,灶神圖像也豐富起來,從最早記於《禮記》上的灶神為一“老婦”轉為各種不同的想像。灶君不覺中成為男子。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後來減省,直接將灶君像貼在牆上,上書
“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灶神像中有的是一人獨坐,稱“官灶(鰥灶)”,為官衙或商家作坊者貼用;有的是夫婦二人執圭並坐,稱“家灶”,為一般家中供奉;有的則是中間灶君,兩邊各一位夫人,俗稱“三頭灶”。還有一種“趙軍官”的有趣灶貼,印有趙雲持槍騎馬,下有文武財神、福祿星官等,據說非平常人家所貼者,因恐灶神上天言事,貼“趙軍”以祈平安。賄賂不成便強行恐嚇,也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心理反映。
官(鰥)灶
家灶
臘月祭灶習俗一直沿襲至近代,魯迅《送灶日漫筆》一文中也提到種種祭灶舊俗:“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總之,祭灶在徹底破四舊前還都十分興盛。
關於祭灶女避禮的習俗,儘管在宋代就已出現,但其中的根本原因已不得而知,不過,近代北方的一種解釋也頗有意思,據說灶君是眾神中最英俊的帥哥,眉清目秀,所以婦人們更要避禮。只有貼了灶王爺、灶王奶奶並坐像的,才能全家老小一起祭祀;儘管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訓,但由於歷史原因,近代山東一帶男人多離家出關,主婦領小兒女祭灶便成為當地的習俗。
如今鄉下某些地方還能看到隆重的祭灶儀式。祭灶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男主人斟酒叩頭,念祝詞,然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傳統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就是前面所述的又甜又粘的麥芽糖(餳),一面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一面讓他在玉帝面前多進甜言。這種從唐宋時便盛行的食品傳承千年不衰反應了百姓的心理千年相似。
經過歷史的沉澱,多數禮俗都已遺散,但祭灶卻千年不衰,並且這一日還被稱作“小年”。如果不能理解中華文化的現實性,便不會體會到灶台是何等重要,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它實際是神聖的飲食之壇、光明溫暖的中心與祭祀之地。在居室結構不發達的上古,以灶的位置為中心排布了尊卑長幼之序,“避灶之禮”還是待客之道,意即將有光亮和溫暖之位讓給客人坐。如今在中國許多地方,人們把祭灶看得很重,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裏。在河南一些地方,人們認為能吃到家裏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最早的灶神的形象為一位老婦,反映了女子在司掌舉家食飲中的舉足輕重角色。早期,女子尚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沒有見到有女子不能祭灶的說法,宋代後已見女子被逐出了祭灶這一神聖的活動,儘管這方天地是她們經年活動的地盤。任何一種民俗的歷史流轉往往都會泥沙俱下,並不必要因循守舊,而是溯洄從源,細細分析,體味到個中的核心與深意,才是秉承古禮俗的根本。
【祭灶經典供品】
祭灶的供品經歷了一個從葷到素的過程,中古之前的葷祭中曾用過黍、肺、肝、醴、雞、黃羊(黃狗),唐代還用酒糟“醉司命”,宋以後的素祭中典型的是膠牙餳,一直傳承到近代成為“灶糖”。北方常見的灶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另一種“關東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飴糖製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北方祭灶供品中還有火燒;南方祭灶供品比較豐富,甚至還有連祭兩日的,二十三葷祭,二十四素祭——滲透出祭灶歷史流變的資訊。
臘月二十四 掃塵
也稱除殘、撣煙塵民諺有“二十四,掃房子”,因為灶君老爺上天去了,才可如此無所禁忌地上下大動,在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進行打掃,也有說法是去除灶王爺在牆壁上畫下的記號。
臘月二十五 趕亂歲、接玉皇
據說灶神等守護家裏的神明在臘月二十四上天后,也不能鬆口氣,因為二十五日玉皇大帝及三清神仙要親自來人間查看。不過在二十四晚上有一個沒神看管的空暇,這個時候百無禁忌,民間常抓緊做一些平時需大禮才能完成的事,特別是窮人,如果在這時候婚嫁等等,將免去敬備牲醴的開支以及擇日的麻煩。舊時民生艱辛,拘謹了一年,這時也是難得放縱一下的日子,大約同西方禮俗中特定日子的“狂歡”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就是“趕亂歲”。
臘月二十七 洗浴日
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