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邦畿章》解說
(2008-12-02 16:20:09)
标签:
子女孔子詩經百姓周文王文化 |
分类: 藏經閣 |
原文:
《詩》云(1):“邦畿千里(2),惟民所止(3)。”《詩》云(4):“緡蠻黃鳥(5),止於丘隅(6)。”子曰(7):“於止(8),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注釋:
譯文:
《詩經》中說:“京都方圓有千里,此為民眾所居處。”《詩經》中說:“微小黃雀停落處,選在茂盛山坡上。”孔子說:“在選擇停落之處的時候,應當知道自己應該停落在何處。怎麼能作為一個人卻不如小鳥呢?”
說解:
此段一開始就引《詩經》中的詩句,說京都是民眾所居之處,為什麼?因為國君要使國家得到治理,必須施行仁政,使天下人自願歸附到京都之中;同時,有修養的君子,要為國家、百姓盡責,就應當從政施仁。鳥雀可以擇枝而棲,樹枝卻不能擇鳥雀。因此,是否有賢德之材前來歸附,不是由國君選擇,卻只能由賢德之材自願選擇。在這一方面,國君所能做的,只有建立在自身修養基礎之上的治政措施。
接著,又引《詩經》中的詩句,說小鳥在選擇停落之地的時候,會選擇草木茂盛的高地。為什麼這裏說的是“小鳥”呢?人的才能與資質是不同的,因此,必然有棟樑之材,也有可以成為椽子、磚瓦的小材。材有大小,但是,都不可缺少。這裏所說的小鳥,就好比是有某方面才能的人才。他們雖然可能達不到國家棟樑的要求,但是,也必然會選擇更好、更適合的地方。地方執政者對百姓的這種選擇,不能怨百姓,只能從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和治政的措施上來反省。
最後,又引孔子的話,點明“鳥擇良木而棲”,人也必然會選擇合適的地方。所以,作為執政者,不能不注意自己的修養和治政的措施。如果能夠做到使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知情達禮,哪位百姓會捨得離去?哪位百姓不願意前來歸附?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對待百姓呢?只有真誠地把自己的本性修養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擁戴。
原文:
《詩》云(1):“穆穆文王(2),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於仁(4),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5)。
注釋:
譯文:
《詩經》中說:“端莊深邃周文王,始終光明謹慎行。”作為他人之君應當依仁而行,作為他人之臣應當立足于謹慎,作為他人子女應當立足於孝道,作為他人之父母應當立足于慈愛,跟國中的人相交往應當立足於誠信。
說解:
小人注意修身,便可以成為君子;君子注意修身,便可以成為賢人;賢人注意修身,便可以成為聖人;聖人仍然不斷修身,便可以成為至聖。至聖之德,“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周文王何以能夠成為聖人?在於他始終注重修養,因此能夠保證本性始終可以光明正大,即使是已經有很高的修養,仍然保持謹慎小心。這也就是“止於至善”。
所謂“為人君止於仁”,就是說國君必須立足于仁心。什麼叫“仁”?如果說“仁者愛人”,便是告訴我們仁的途徑。我們都生活在現實生活之中,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心必然會被觸動,就在這動情之際,具有對人的愛護之心,也就不會有意損害別人。但是,有了愛心之後,並不是就達到了仁的境界,畢竟愛心與節制自己的情感還不同,有時可能會因愛而生恨,所以,“仁者愛人”是對一般人而言的實踐“仁”的途徑。如果說“仁者人也”,便是告訴我們去做一個符合我們本性本心的人,同時也是順應他人的本性本心,這樣,我們就不會有意地去愛人,也不會有意地去恨人,所以,“仁者人也”是對已經有修養的人所提出的進一步目標。國君能立足于本心本性對待百姓,便是心正意誠,何愁國家不能治理好?
所謂“為人臣止於敬”,就是說身為臣子必須立足于敬。什麼叫“敬”?一旦有了苟且之心,便不再符合“敬”的原則,所以,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使自己的情感不至於遠離本心本性,這樣也就不至於因為個人的疏忽而禍國殃民。臣子應該是從有修養的庶民百姓中選拔推薦而來的,這就是孔子所強調的“舉賢薦能”。這樣的賢能,在從政的時候,究竟是唯國君之命是從,還是唯道義是從呢?必須是後者。臣子的言行,向上關係到國家民族,向下關係到庶民百姓,所以,不能不謹慎小心,克盡職守。當國君的言行不合道義的時候,臣子有勸諫之責;當百姓的言行不合道義的時候,臣子有導引之責。假如臣子沒有道義的修養,便無法規勸國君的錯誤,也無法導引百姓歸於正道。因此,做臣子的怎敢不謹慎小心地修養自己?怎敢不謹慎小心地說話做事?
所謂“為人子止於孝”,就是說做子女的必須孝敬父母。什麼叫“孝”?我們常常把它理解為只是晚輩對長輩的孝順,這有沒有道理呢?不能說絲毫沒有道理,但是,只是講孝順卻又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父母生育了子女,把子女養大成,子女才能知道怎麼叫做孝順。父母在養育子女的時候,一般來說,是絲毫不計較什麼的,甚至會為子女付出生命。如此說來,子女長大成人了,為了讓父母不生氣,自己多少受一點委屈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畢竟天下父母沒有幾個是不愛自己的子女的。當時,我們也不能說天下父母都必然會愛子女,當父母之心受到名利欲望誘惑的時候,可能就會對子女不好,在此情況下,子女應當對父母進行耐心地勸說,否則,看著父母做錯事卻不勸說,叫做“陷父母于不義”。所以,只講“孝順”是不夠的。實際上,沒有私心的“孝”,只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自然關係。這個字的上面是一位長頭髮的老年人,下面是一個孩子,從中體現出來的意思是,當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照顧子女,當父母年老之後,子女照顧父母。做子女的能夠在平時注意自己的修養,使父母生活的順心如意;在特殊情況下用勸說的方式,以此減少父母的錯誤;在父母年老之後,能夠使父母生活順心、衣食無憂。這也就是“孝”的意思。
所謂“為人父止于慈”,就是說做父母的必須對子女慈愛。什麼叫“慈”?此字由“茲”與“心”兩部分構成,也就是“此心”。我們常常把它理解為“慈愛”之心,也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如果這樣理解,那麼,畢竟還是“有意”的,實際上,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往往基本上是來自本性和本能,父母並不想從子女那裏得到什麼回報。父母既然已經有了子女,就有責任和義務把他們撫養成人,並給以應有的教育,一般情況下,父母也不會逃避這種責任和義務。對於某些沒有認識到自己本心本性的父母,可以用“慈愛”之心來加以勸導;對於已經有修養的父母來說,則應該從本心本性出發,儘量不受名利欲望的干擾。
所謂“與國人交止於信”,就是說任何人都別人都必須堅持誠信的原則。什麼叫“信”?也就是說話時發自自己的本心,然後把所說的話落實到實踐之中去,換個說法就是心口統一、言行一致。欺騙別人,實際上也就是欺騙自己的本心本性。憑藉著欺騙的方式做事,哪怕只有一次,也將失去別人的信任,由此而帶來很多的惡果。當我們總是想著互相欺騙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受害者,我們的社會人生都將陷入虛偽和爾虞我詐之中,誰還能生活得幸福安心呢?失去誠信的政府,終將自取滅亡。
所謂“仁、敬、孝、慈、信”,看起來是五個詞語,但是,它們也只是從本心本性所生髮出來的五個分支。假如不知本心本性,這五個分支便也必然出現病態。“君、臣、子、父、國人”看起來是不同的級別,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他們並非截然非開的,因此,一個人的一生中可能會有多次的角色變換,或者同時擔任著幾種角色;而且他們首先都是彼此相同的“人”,只是各自的責任與作用不同而已。如果不知道“仁、敬、孝、慈、信”的分別,不知道“君、臣、子、父、國人”的不同,我們就難以符合“禮”的原則;如果只知道它們的區別卻不知道其根本,我們能說自己知道本性嗎?能說自己知道怎麼“做人”嗎?
原文:
《詩》云(1):“瞻彼淇澳(2),菉竹猗猗(3)。有斐君子(4),如切如磋(5),如琢如磨(6)。瑟兮僩兮(7),赫兮喧兮(8)。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9)。”如切如磋者,道學也(10);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11);赫兮喧兮者,威儀也(12);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13),民之不能忘也。《詩》云(14):“於戲(15)!前王不忘(16)。”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18);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18)。此以沒世不忘也(19)。
注釋:
譯文:
《詩經•國風•衛風•淇奧》中說:“舉目遠望淇水濱,茂盛綠竹碧如蔭。君子文德顯光彩,治學修身用力勤。刀銼用以去贅物,既刻又磨成彬彬。儀容莊重自威武,明德顯耀展胸襟。君子文德顯光彩,終使眾人記在心。”
像製作骨雕或象牙雕刻作為一樣,把應該去掉的地方用刀銼去掉,這是形容修身治學的方法;像用刀雕刻,像用沙子打磨,是自我修養的方法;謙恭而小心謹慎的樣子,是有所敬畏;光彩顯耀而端莊盛大,威望與莊重的體現;德才兼備的君子,終究不會被人遺忘,說的是君子的道德盛大達到了至善的境界,使庶民不能忘懷。《詩經•周頌•清廟之什•烈文》中說:“嗚呼!前代君王永不忘!”德才兼備的執政之君子尊重那些賢人,親近自己的親人;平民百姓得到他們自己應得的快樂,得到他們應得的利益。因此才永遠不會被遺忘。
說解:
注重修身的仁德之君,總會被人們所愛戴的,這裏所引用的《淇奧》一詩就是讚美這樣一位國君的,那就是衛武公。《史記•衛世家》中說他即位以後,施行仁政,百姓能夠和諧相處,自願歸附,而且曾經帶兵幫助周平王平定犬戎,因此,是一位能夠上佐天子、下和百姓的諸侯。《國語•楚語》說他對國事很盡心,知道自我警醒。在這裏,引用此詩並非僅僅要讚美衛武公,而是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國君應該如何修身、治國。
河邊的翠竹茂盛,顯示出生機與活力。翠竹有節而且經冬不凋,正如修養有素的君子。如何修身而成為君子?首先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雖然有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但是,我們生活在時時處處都有名利誘惑以及生死威脅的世界之中,我們的本性就很容易被遮蔽。當我們的本性有可能被外物玷污的時候,需要我們像用刀子雕刻獸骨或象牙那樣,像用刀子雕刻玉石或用沙子打磨東西一樣,隨時去掉污穢與贅物。因此,治學不是為了使我們的本性增加什麼東西,而是使我們的本性能夠保持住。其次,要“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本性的修養,當然要顯現出來。做事能謙恭而小心謹慎,知道有所敬畏,就有可能減少因為自己的失誤而造成危害,減少本性被名利誘惑或生死威脅所左右的可能性;善良的本性顯現出來,當然也就能自然光彩照人、端莊盛大,由此而得到大家真誠的尊重與愛戴。這樣的君子,不是自己追求不被人遺忘,卻能永遠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沒有自身的修養,難以做事謹慎而端正;自身不修養,做事不謹慎端正,不可能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前面主要是從修身的角度說的,下面則主要是從治國的角度上說的。一個德才兼備的君王,不能忘懷祖先。人生是代代延續的,所以,尊祖敬宗是應該的。周人恭敬地祭祀周文王、周武王,並非僅僅因為他們是周朝的開創者,更因為他們的道德修養、仁政愛民。不尊重賢人的人,不可能見賢思齊,常常會字高自傲、狂妄自大,因此,也不可能有道德修養。任何人都應該推己及人,君王親近自己的親人,任何人也都應該先親近自己的親人,一個連親情都沒有的人,不可能會是孝子忠臣。君王不能用利益去誘惑和鼓動百姓,但是,君王卻必須用仁政來使百姓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利益,得到他們應該有的快樂,也只有這樣才能國泰民安。能夠這樣治國的君王,難道還會被百姓反對乃至推翻嗎?所以,這樣的仁君不僅能使國泰民安,而且後代子孫和百姓也永遠不會忘記他。